"縫紉工荒"引發設備升級的呼喚
- 4月23日,記者收到江蘇卡帝圣天奴服飾實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的一封E-mail,他在信中稱公司現在正面臨著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境況,直接影響著公司的近期發展計劃。作為人事主管,他有責任為公司的人力資源做出合理的規劃,并能引進合適的人選,但是“縫紉工荒”從去年開始,今年更是變本加厲,面對這種局面,他很遺憾自己無能無力,因而寫信向報社反映情況。
收到來信后,記者立即聯系了該人事主管和該廠的廠長,意外的是,在和他們的探討中,他們不再在如何引進縫紉工上著眼,而開始了對服裝企業設備升級的思考。
縫紉工缺口50%
卡帝圣天奴服飾實業有限公司起步于武漢,2001年搬到江蘇常熟發展。公司現在發展的地方位于長三角地帶,屬于“縫紉工荒”鬧得最厲害的地方之一。
從去年開始,卡帝圣天奴服飾公司就已經鬧起了“縫紉工荒”,公司四處招不到人;今年春節后,一批回鄉探親的縫紉工不再回來,“縫紉工荒”愈演愈烈。而公司今年正處于規模快速擴大的時期,一個新的項目馬上就要動工,然而以公司現有的技術工人很難維持。按照該公司人事主管魏強的說法,公司還需要工人達500人,只要有兩年左右的工齡,都可以去公司報名應聘。
為更多地了解情況,記者隨后又電話采訪了卡帝圣天奴所處的常熟招商城的負責人。據介紹,常熟招商城是全國四大批發市場之一,前來入駐的全國各地的服裝生產企業眾多,這兩年,這些服裝企業的勞動力供應也日益緊張,從今年看來,各大型服裝廠工人缺口達50%。
從鬧“縫紉工荒”開始,卡帝圣天奴就一直深受其“害”。該公司人事主管魏強給記者講了一個事例:去年冬天,公司要急趕一批棉襖,但因為沒有足夠的縫紉工,公司只能把這批單外包,結果質量不過關,使公司損失了200多萬元。
不僅卡帝圣天奴,其他服裝企業也經歷過跟它一樣的“事故”。不止如此,一些小型服裝加工廠更是因為沒有工人而不得不關門。卡帝圣天奴的廠長丁新和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據他多年的觀察,江蘇每年都要淘汰一批服裝企業,最近幾年因為“縫紉工荒”,淘汰速度在加快,現在的服裝企業數量比以前少了1/3。
工作環境惡劣結下的“苦果”
對于服裝企業為何鬧“縫紉工荒”,卡帝圣天奴公司廠長丁新和并不忌諱很多人曾經質疑的觀點:縫紉工勞動強度大是招工難的主要原因。縫紉工一般是拿計件工資,多勞才能多得,工人們都是跟著訂單走,訂單一到經常要通宵加班,很多人干一兩年就不干了。當然,其他的因素也存在,比如由于日資、韓資企業在東部地區興辦的服裝、玩具、皮革等加工企業數量猛增,縫紉工需求劇增。由于好找工作,熟練工流動性越來越大。
面臨這樣的局面,對企業來說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個是漲工資,一個就是到收入更低的內陸地區找工人。而后者,是現在最受企業認同的方法。但是維系在低工資基礎之上的主動出擊,效果也并不理想。因為要背井離鄉,加上兩地生活水平的差異,工人們意識到原本以為的相對本地的高工資實際上到最后“所剩無幾”,因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內陸工人不肯再“上當”。
而企業對于提高工資有著更大的苦衷。由于經歷了國內同行慘烈的殺價競爭,以及飽受原材料漲價、缺水、缺電之苦,利潤率有進一步下調的趨勢。因此,人力工資成了最后一道能夠堅守的陣地。實際上,一家每年銷售額兩億元人民幣規模的企業,近千工人的工資成本就占到了總成本的25%,由于目前工人工資基數低,所以即便是每人50元的輕微上調,也會吞噬掉這家企業的大半利潤。
這是一個無法走出的死循環,沒有工人,企業無法發展,而給工人多開哪怕是10%的工資,甚至也會影響到企業的“商業模式”,企業一樣活不下去。
向設備要效益的“覺醒”
看來,要真正留住工人,還要從促使縫紉工流失的本質原因入手。
一個細節讓卡帝圣天奴公司的廠長丁新和深受啟發。在幾次招聘當中,他都遇到過同一種類似的情況,就是工人一來就會問公司用的是什么設備。后來他從員工那里了解到,現在工人很看重公司的工作環境,其中生產設備是否好用是決定員工愿不愿意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生產設備直接關系到勞動強度的大小和勞動效率的質量,縫紉工都是靠計件算費用的,設備不好使,勞動效率就低,工資也相應降低。另一方面,國內有些設備都是用油量高的,噪音也大,對身體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很多工人只要得知所應聘的服裝企業設備陳舊或者品牌不好,就會轉身離去。
對此,丁新和開始逐漸改變了他以前對生產設備不以為然的看法。他通過去國外考察后還發現,國外的服裝企業都很重視對生產設備的投資,正因為有了高質量的設備,才使服裝的品質得到了保證。但國內不少服裝企業因為受經濟實力的制約,擔心成本收不回來,不愿意或不敢在設備上進行有效的投資。
在原有使用日本重機、兄弟設備的基礎上,丁新和嘗試著為公司購買了400臺電腦平車,沒想到,電腦平車的工作效率比普通平車快了不少,在減輕了員工工作量的同時,還節省了電力和人力。
于是,另一個想法在丁新和的腦海里慢慢成型。他認識到,縫紉工既然這么緊缺,在最近幾年內估計還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么何不大膽地向生產設備要效率和人力呢?他做了個假設,以后公司都使用省時省力的機械一體化的設備,一個人可以操作幾臺機器,而一臺機器可以完成以往需要40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這樣算下來,既節省了人力,解決了“縫紉工荒”之苦,也節約了成本,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益,一舉多得。
不過,國內縫制生產設備的整體質量并不能讓丁新和滿意,他道出了很多服裝企業共認的一個說法:國產縫制生產設備目前的水平仍停留在大眾化的普通的機械上面,而服裝企業現在急切需要、在市場很受歡迎的省時省力省能源而且能提高效率的機械一體化縫紉機還是個相對的空缺。
對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王承康認為,服裝產業在升級換代,與之相關的生產設備產業也必須升級換代才能跟上發展的步伐。與此相應,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必將對服裝產業產生促進作用。不過,這個相輔相成的關系何時才能真正實現,看來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