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漸漸回暖
- 06年第一季度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799.6 億元,利潤13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2%和29.4%。考慮到統計口徑的差異,紡織服裝行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長19.8%和20.3%,增幅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了2.28和0.84 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服裝制造業收入和利潤增幅同比下降了2.58、1.52和0.61、1.43 個百分點。
雖然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增幅有所下降,但是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國家宏觀調控、生產成本持續居高不下、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再結合05年同期由于剛進入后配額時代銷售收入、凈利潤存在跨越式增長從而比較基數很大等原因,紡織服裝行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已屬不易了。
棉花價格溫和下行
由于中歐、中美分別就06 年—08 年紡織服裝產品貿易問題達成協議,此3年期間我國出口到歐美的相當一部分紡織服裝產品增速將是一個確定的數值。我們認為這樣一個明確的限定條件有利于國內生產企業安排生產,有利于產棉區安排棉花種植,也有利于棉花價格的平穩。
未來國內外棉價接軌是大勢所趨,國內外棉花價差的縮小能充分顯示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即依靠我國完整的產業鏈、不斷提高的生產技術水平、規模優勢和高性價比的勞動力優勢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06年后期棉花價格將在自05 年初起溫和上行的基礎上窄幅波動,并呈總體向下的態勢,這對于紡織服裝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較好地控制產品成本是很有好處的。根據我們的了解,大部分企業可以接受的棉花價格上限都在13500—14000元/噸的水平(以328棉為參考),這雖然略低于目前的棉花運行價格,但成本壓力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減弱還屬于比較輕的程度范圍之內。
出口增長明顯
出口方面,1-4 月紡織服裝產品累計出口384.8 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其中一季度出口歐美83.7 億美元,同比增長9.7%,占出口總額的29.9%,較去年同期下降3.4 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季度分別出口歐盟、日本、美國和香港44.7、44.4、39.0和36.7 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2.2%、22.0%、19.4%和18.2%,各地區出口增速的接近表明了海外市場結構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
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問題的討論
人民幣繼續升值應該是一個趨勢,我們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因子行業、企業強弱勢的不同而不同,其中議價能力的強弱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
產業鏈完整、議價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公司所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而那些議價能力弱、主要依靠“價低量大”為競爭力的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所受影響會很大。另外,即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了,那還存在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下降,以及相關稅率進一步下調的可能,這也會減輕人民幣持續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去年7 月份人民幣首次升值2%前后情況比較來看,企業的“感覺”明顯快于市場預期,許多出口產品的價格在人民幣實際升值之前的2 個月左右就已經相應提高了,因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溫和、循序式的升值過程中,紡織服裝企業憑著多年來形成的靈敏的“市場感覺”和頑強的抗風險能力會利用產品漲價、匯率衍生產品交易等方式盡量減少人民幣進一步升值所帶來的影響。
06年后期展望
隨著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協定的簽署,06 年起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國際環境正逐漸轉暖,特別是對政策的預期將會趨于穩定,這有利于企業安排生產,“穩定且有限度”的發展是會是未來幾年行業發展的又一大特點。
06年在衣著內需(占紡織服裝產品需求的70%)的推動下紡織服裝行業應該還會延續近年以來良好的發展態勢。從成長空間上看,國內消費的巨大潛力值得期待。特別是占總人口多數的農村居民,他們的人均收入相當于城鎮居民的1/3,而人均衣著消費僅相當于1/7。農村家庭人均衣著支出雖然在絕對數上還遠低于城鎮家庭人均衣著支出,但是其增長速度已高于城鎮家庭衣著支出。內需特別是農村居民的衣著支出將仍是紡織服裝行業良好運行最重要、最可靠的保證。
06年起對歐美的出口業務增長幅度雖然有限,但從總量上來看規模還是很巨大的,單就出口業務來分析雖然沒有進入“后配額時代”前預期的那么好,但也并沒有市場上所預期的那么差,出口環境再怎么不利也沒有配額時代那樣的糟(抗風險能力極強的紡織服裝工業幾十年來一直就是在相對來說并不是很有利的內外部環境中頑強生存的,我們應該相信她會繼續這種頑強)。另外,一味追求“低價大量”的出口模式不僅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也不切合實際。改變出口方式,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行業出口產品的盈利能力是出口業務發展的必由之路。
具體來看,處于中游子行業的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完整、銷售網絡成熟、品牌知名度較高的一些公司值得關注,毛紡行業開始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