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再度飛海外
- 一度被假冒商標害得市場萎縮的上海“蝴蝶”牌縫紉機,經上海海關運用風險分析技術進行布控有效保護其知識產權,現已“收復失地”重新展翅飛海外。日前在京結束的2005年中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十佳案例評選中,“蝴蝶”商標保護案例躋身十佳行列。
“蝴蝶”縫紉機是申城家喻戶曉并在海外享有盛譽的自主品牌產品,但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瞄準為侵權的主攻目標。去年,上海海關查獲侵犯“蝴蝶”商標縫紉機案件8起,緝獲侵權縫紉機8529臺,案值人民幣150萬元。海關的嚴厲打擊,使“蝴蝶”重新煥發了青春,去年,權利人上海蝴蝶進出口有限公司縫紉機出口量、出口額分別較上年增長26.66%和46.67%。尼日利亞、伊朗等一度萎縮的市場銷售情況大為改觀,馬來西亞、也門、阿聯酋、阿曼等傳統市場也呈復蘇態勢。
由于引入風險分析技術進行案情分析,上海海關查獲侵犯知識產權案件變得更加有的放矢。去年5月27日,外地某公司向上海海關申報一批出口阿聯酋的縫紉機頭。由于該企業在上海海關有過多次出口侵權縫紉機的記錄,海關關員在審核單證時,對該票貨物下達了“核對品牌是否侵權”的查驗布控指令。5月28日,上海海關對該票貨物進行查驗,發現實際出口貨物中縫紉機機頭上標有“新蝶”字樣,但縫紉機頭上還標有“蝴蝶”圖形商標。經權利人驗貨確認該批貨物侵權,權利人隨即要求海關扣留侵權嫌疑貨物。經清點,該批涉嫌侵權縫紉機機頭2425箱。海關經過調查,依法對當事人行政處罰5.8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