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期待破題的必然之解
最近兩年,縫制設備行業出現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一批零部件企業逐漸轉型,“涉水”整機生產,零企“玩”起了整機。這些企業老總們的說法是,他們不斷受到整機企業的擠壓,已經沒有了利潤,因此要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事實上,這幾年,我國相當一部分零件企業的發展走入了一個誤區,依靠技術抄襲和產品仿造進入行業的門檻,以低價位、低質量的產品競爭打開市場,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嚴重缺乏競爭力,企業“短命”現象突出,從而在與下游客戶整機企業打交道當中自然也就失去了話語權。
隨著行業的發展,原有的零部件產業優勢在逐漸減弱,零部件行業正面臨著第二次產業升級,這次升級的主要方向是從前一階段“量”的擴張轉變到現在“質”的提高的發展階段,依靠自主創新,調整結構,轉變零部件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使我國由行業大國向行業強國邁進。
關鍵是,零部件企業如何通過提升自己完成第二次產業升級?這是一個亟待破題的命題。以下幾點,是破題過程中的必然之解。
合作實現共贏
分工日漸明顯,合作成為必然。因為,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出用戶企業需要的設備,也沒有一個企業的產品能夠滿足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合作共贏”的發展目標為整、零企業提供了機會均等的發展空間。
福馬天津縫紉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杜貴明認為,整企和零企之間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是市場發展的需要,而合作是推動企業進步的需要。他說,一臺縫紉機有上千個零部件,一個企業要全部做下來并不現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共贏。
如何實現共贏?杜貴明認為,定期進行對話很重要。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雙方在生產、銷售上緊密結合,雙方必須經常性地對話,共同研究產品的分工、專業化的生產等問題,通過交流求得合作與共贏。而作為整機企業,要積極打破狹隘、封閉的圈子,吸納零部件行業的所有優勢企業和專業廠家,為整機的生產提供好的零部件配套。在行業特殊的市場環境和競爭秩序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研發為高檔工業機、特種機配套的高精度、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也許是零部件企業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