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不得不佩服的兩家縫制廠發家史
- 國內的縫紉機制造業風起云涌,多了許多的品牌和廠商。大家都有一系列產品:包縫機、繃縫機、雙針機、曲折縫紉機等等。雖然是一家小廠,但你拿出其產品目錄一看,各種各樣的機車,品類齊全。到了其工廠一看,卻只做一種或兩種產品,其余都是貼牌生產。反正現在生產工藝不難,零件到處都有,最方便的就是去東陽的零件百貨店買零件,回來裝配。如果銷售不錯,則繼續擴大;如果銷售不好,隨時可以賤價把產品賣掉。
中國人貪便宜的人非常多,一些農村地區的人就要價格便宜的。把這些存貨一賣,庫存就不剩零件了。原來也沒投資什么生產設備,廠房也是租來的,生產不好叫員工回家也不用付資遣費。若是有廠房的,蓋了廠房不會貶值,廠房工地說不定還會升值。這是我對江浙一帶小型縫制設備廠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前,每人每年2~3套衣服,每人每年一雙鞋即可;改革開放之后,每人每年約要7~8套,3~4雙鞋子。這種數量乘上14億,即為非常大的需求量。中國市場容納量如此之大,到處都需要機械設備制衣、制鞋,再加上中國在近10年作為世界市場的生產基地,價廉物美,全世界的服裝工業都要向這里聚集。以這種環境,帶給國內縫制設備的工廠巨大的沃土,讓許多工廠得以生存、成長。
但由于資金欠缺,故有一大批人仍用品質較差的機械工作,這給許多中小縫紉設備制造工廠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以二十年來說,中國的天津、華南、上工、標準、蝴蝶、江灣等廠占據整個中國市場,當時他們的品質都還過得去,價格也算高,每家廠都有些利潤。但是他們沒想到國內市場需要更便宜的設備,品質稍微差一點也沒關系。
為什么這么多人鉆入縫制設備呢?據我分析有原因有兩點,第一,在10多年前特殊花樣機尚都由外國把持市場之時,給臺灣或國內的小廠留下一個很大的市場空間。當臺灣或國內的類似產品一出來之后,很快的可以低價搶到市場而且利潤豐厚。但如今這個光景已不再現,連特種花樣機也都飽和了。第二,就是縫制界的大部分老板都是黑手(技術工)出身,他們喜歡從事其看得到,摸得到的產品,有電腦管理軟件介入的成份,就不是他們的首選。
為什么偏要投入縫制產品呢?難道沒有更廣闊的路嗎?縫制機械類的產業,要有自己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且要較龐大的資金才可進入門坎,絕非一般的組裝廠所能及,能與真正的制造商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