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爾森:歐洲需順應世界經濟變化
- 2006年6月2日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在華沙波蘭企業委員會上發表演說,重申歐洲的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曼德爾森警告不要忽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并堅稱如果歐盟希望贏得更多支持,就必須做出表示,歐盟能夠滿足公民的需要,創造和擴大就業機會,這是經濟繁榮的基礎。講話摘要如下:
人們知道,全球化帶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低價商品,但他們也擔心受到沖擊。在歐洲的部分地區,對波蘭水工和中國紡織品的擔心具備同樣的心理硬幣的兩面性。全球化和歐盟擴大同時加大了歐洲害怕變化的壓力。我們要么選擇開放,在通往持續繁榮的道路上邁出困難的第一步,要么面臨不可避免的衰落。
歐洲必須不斷創新,勞動市場需要更加靈活,技術投資和教育投資要提高,要不斷地向高價值和服務領域發展。
近兩年歐盟擴大本身開始清楚地證明,擴大是有利的。它引發投資高潮,而不是移民高潮。各成員國展開爭上游的競爭,而沒有出現社會傾銷。新市場不是黑市。
歐洲,尤其是老牌歐洲,即富有又相對穩定。但我們周圍的世界正在變化。新的經濟競爭者在歐洲大陸和大陸以外形成。老的穩定因素和一些舒適的方法不再能保證我們的經濟增長,或者持續下去,或者穩定的富裕地位。
由于亞洲的崛起,我們的經濟在世界的重要性相對下降,這是不可避免的。它本身并不可怕。但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改革,保持歐洲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一是相對快地衰落,造成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
我不是杞人憂天。但除非我們立即順應世界的變化,我認為,結果將不利于歐洲整體取得的基礎成就――歐盟成員國和睦相處,分享民主、開放、寬容和社會正義創造的價值。
整個歐洲的失業率仍然超過8%。但波蘭幾乎是這個數字的兩倍。2004年15-24歲的波蘭人僅21.7%有工作,相比之下,德國有41.9%的人工作,英國有55.4%的人工作,丹麥和荷蘭有超過60%的人工作。超過50歲的老工人情況也很困難,波蘭僅有43%的老工人有工作,相比之下,歐盟這一年齡段人口的平均就業率為55%。”
中國和其他發展中經濟僅僅在低端市場進行低成本競爭的日子已經結束。中國每年從大學里走出一大批新生科學家,而印度大學每年制造40萬工程師。根據目前的速度,中國到2010年在研發投資方面超過歐洲。
歐洲商業在本土市場擁有4.5億消費者,在海外擁有數十億。歐盟需要開拓尚未開發的潛在的單一市場:服務指示是一個有益的開端,從單一市場的延伸開始,到形成歐洲經濟中最大的增長最快的部分。歐洲可以在全球市場競爭并取得成功,尤其是利用單一市場的內部競爭激勵,為其參與全球競爭做準備。”
我今天呼吁,經濟開放不僅僅是歐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同時還是有效地參與國際事務的一個首要條件。保留歐洲經濟的實力,意味著不僅僅布魯塞爾面臨改革,而且每個國家首都都面臨改革。巴羅佐委員會制定了經濟增長和就業議程,以及在其任期內的中心挑戰,因為巴羅佐主席確信,如果我們再次把歐洲和其公民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展示,我們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這是最重要的。我曾經說,我深信許多新的成員國,已經吸取了寶貴的經驗和沉重的教訓。這就是我為什么期待著在未來與你們一起迎接這一挑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