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鈺洲:轉變增長方式 重塑產業地位
- 本文根據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在中國服裝協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整理。
今年是"十一五"開局年,在開局之年,中國服裝行業要貫徹黨中央"十一五"工業規劃道路的指導思想,研究如何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九五"開始,中國服裝業就提出要轉變增長方式,現在仍在提,但其實質內容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那么,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提出轉變增長方式的含義是什么?企業如何確定新時期的發展策略?
落實科學發展觀,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
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就是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而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名牌發展戰略"上,具體到"十一五"的實質內容就是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目前,"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全行業第一塊世界公認的品牌,但"中國制造"并不是最終目標,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才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為現實的手段,亦可稱為名牌戰略。中國服裝業名牌戰略已經實施多年,在國內市場,中國品牌也已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中國企業家也正在向世界品牌努力。
然而,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我們將面臨很多挑戰。
第一個挑戰就是服裝業正面臨著新型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改造,即先進生產力的挑戰。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型加工技術,不僅改變了產品的面貌,也改變了流通的面貌,同時也因其快速反應而改變了企業對消費者的適應能力。
第二個挑戰是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新的國際產業結構,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生產方式為特點的。
此外,我們還面臨著新型的貿易壁壘。配額取消了,貿易壁壘還沒有結束,還在以"特別保障措施"等新形式出現,同時還面臨著取消補貼、市場地位等對服裝出口有一定威脅性的措施。
因此,創新規模型的路子才是行業發展方向。雙百強反映企業市場占有率,這是有意義的工作,但是我們還應對銷售利潤率排排隊,靠數量增長帶來的規模經濟不是我們提倡的方向。
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講"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兩個貢獻率概括起來就是"創新的貢獻率"。品牌沒有創新會老化,一定要不斷地創新。這就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增長方式,其核心就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提升,本質就是依靠創新來實現高增長,這是對紡織品服裝行業"十一五"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