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導致“中國造”競爭力下降
眼看著銅價從去年初的1萬8千元猛然躥到今年的將近4萬元,陳星福顯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今年41歲的陳星福,1992年在深圳寶安創辦專門生產印制線路板(PCB)電子廠,他說今年是工廠建立以來困難最大的一年,有時甚至覺得,如果環境進一步惡化,工廠能否熬過今年還是一個未知數。
他向記者表示,最大的困難來自原材料、工人工資等成本的上升,“目前覆銅板漲價超過25%,板材的漲幅將超過歷史記錄,其它生產原料如銅球、金鹽等也不斷上漲。”事實上,在原材料價格暴漲、勞動工資上漲以及國際貿易壁壘的多重擠壓下,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增長速度,而最先感受到這樣情形的,是有中國“經濟增長發動機”之稱的長三角和珠三角。
以長三角2006年上半年為例,上海、浙江、江蘇的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信貸等5大核心經濟指標增長速度上半年都紛紛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06年上半年,三省市五項重要經濟指標基本都在下降:工業增長速度陷入“瓶頸”,上海市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增幅同比回落6.8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外資增速也在下降:一季度,長三角16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協議注冊外資金額呈負增長,其中4個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據稱,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長三角地區引進外資首次全面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