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進入產能過剩時代了嗎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只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告別了短缺經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告別短缺經濟的喜悅很快被過剩經濟的陰影所籠罩。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到現在,經濟過熱、硬著落、過度投資或產能過剩等詞匯不斷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和各種會議代表的發言中,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不確定因素。
商務部的一項調查認為,在所調查的300種生產資料(投入品)中,高達23%的產品在今年上半年有產能過剩之虞,在所調查的600種主要消費品中,71.7%的商品產出大于需求。在今年3月1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中,更明確指出,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出現明顯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也潛在著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的另外一些證據是,一些產品如鋼鐵的出口出現了下行的趨勢,而一些進口原材料的價格快速上漲。為此,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相關部門在今年初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圖化解日益惡化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這里,我們無意于評論現有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相關政策的得失,這些政策究竟屬于宏觀調控還是微觀調控的范疇,而是想回到問題的提出,即如何看待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一般而言,產能過剩是指產出大于需求的行業、部門或產品。以鋼鐵為例,有分析表明,2005年中國鋼鐵的產能是4.7億噸,實際產出3.7億噸,由此我們得出該行業的產能過剩為1億噸。再加上在建產能7000萬噸,擬建產能8000萬噸,產能過剩問題不可不謂嚴重。然而,這樣的分析忽略了需求本身可能的變化,特別是需求的價格彈性,即價格下降需求可能上升。如果把這樣的靜態分析當作政策調控的依據,往往會失之毫里,謬之千里。
對煤炭業的調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97年和1998年前后的上一輪產能過剩調控把煤炭的產量從1996年的近14億噸降到了2000年的不到10億噸,結果導致了2003~2005年間一些地區出現的煤荒和煤炭價格急劇上漲。之后出現的大量投資把煤炭產量推到了2005年21.9億噸的歷史新高。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有關1996年或前后存在煤炭產能過剩的判斷很難讓人信服,顯然當初靜態分析的結論低估了市場需求的潛力。從根本上說,只有市場而不是有關部門才能準確判定是不是存在產能過剩。
當然,上述分析并不否認中國事實上在一些部門存在產能過剩。造成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現有以國有企業為中心的投融資體制。我們的粗略分析發現,在國務院文件列出的十個產能過剩的行業中,有八個行業由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即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的總資產占全行業總資產的50%以上,只有紡織業和水泥業屬于非國有企業主導的行業。這表明,國有企業高漲的投資沖動、可能的預算軟約束和政府項目審批方面可能存在的便利等是目前中國產能過剩的看得見的主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