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不合理 紡織成套裝備升級緩慢
- “據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日前統計,我國紡織機械企業中生產主機的占49.2%,生產專用基礎件的占28.3%,生產紡織機械器材的占15.7%,生產電器配套件的占6.7%。產品生產集中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我國紡織機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祝憲民表示,產業鏈結構不合理,企業分散及產品嚴重同質化現象大大延緩了我國紡織機械技術裝備升級換代的進程。
生產集中度亟須提高
祝憲民指出,造成新型紡織機械技術裝備升級換代進程緩慢的因素很多。其中,生產集中度低導致成套能力弱是關鍵一環。
由于紡織機械產品具有機臺數量大、工藝成套性強、機器的零部件多和重復系數大的特點,因此在紡織機械工業生產中,具有專業化生產、社會化配套、工程成套比較完整的產業鏈顯得更加重要。
但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由于缺乏行業強有力的引導,存在著各自為戰、自我成臺、自我配套現象,造成了工程裝備成套能力薄弱,技術力量、生產能力分散和產品嚴重同質化。
自動化水平低可靠性差
在國務院提出重點發展的新型紡織機械設備中,滌綸短纖維生產設備在國際上已日趨大型化、連續化、自動化,目前規模已超過日產200噸,而我國國產最高水平僅為日產150噸,因此急需研發日產200噸及以上短纖維成套技術設備,以適應高品質、低成本的生產需要。
國內日產200噸及以上短纖維成套設備市場目前仍被國外公司獨占。國產設備除在容量上滿足不了要求外,在整體技術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也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對產品的適應性和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及可靠性上。就發展趨勢而言,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的大型化、連續化、自動化、差別化仍是主要方向。
在高速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生產方面,根據當前國際轉杯紡紗機研發水平,國產轉杯紡紗機紡杯最高速度需從目前每分鐘7萬~10萬轉提高到17萬轉;半自動接頭須向自動生頭、接頭、清潔提升;盡快研發質量在線控制系統。
同時,國外早已普遍采用的以自動化、連續化為主,用工少效率高的連續式紡絲機,我國也是近年才開始引進使用,且只以半連續紡絲工藝為主,用工多、效率低、能耗高,實物勞動生產率等遠遠低于國外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