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苗:借力“互聯網+”搶灘智慧物流
李德苗,泉州市閩運興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憑借著不斷開拓的精神和勇于挑戰別人不敢做之事的魄力,以及善于分享的態度,他帶著父輩創立的物流公司實現質的飛躍,不僅業務范圍覆蓋全國,更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
當前,憑借著近20年的物流行業經驗,他想站在“互聯網+”的政策風口,打造全新的智慧物流平臺。雖然這一平臺的打造很難,也很辛苦,但他卻無怨無悔。因為作為一名物流人,他把提升效率、提高配載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作為自己對社會最大的回饋。
力排眾議 建立管理團隊布局全國市場
閩運興是1996年由李德苗的父親創立的。和大多數本土企業一樣,創立初期的閩運興一直采用的都是家族化運作的模式,一家人分工協作。在家人的努力下,閩運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業務繁忙的時候,李德苗甚至要同時接通三個電話,桌上一個免提,同時左右手兩邊“開弓”,左右耳同時接通通話,為客戶處理各項事宜。隨著客戶量的不斷增加,服務開始應接不暇。2005年年底,李德苗召開了家庭會議,宣布要招兵買馬,組建專業團隊。
這一決定在開始的時候不僅遭到家人的反對,同行也很不理解。在他們看來,李德苗這一舉措無異于自掘墳墓。
“他們認為,物流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一旦團隊組建起來,就要把資源分享出去,很容易會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現象。當時很多人都說我腦袋短路了。”李德苗笑著說。
在否定與質疑面前,李德苗堅持了自己的決定,在他看來,不發展便是倒退,緊靠一家人的力量難以把公司做大。于是,他頂著種種壓力,在次年的正月,組建了一個二十個人的團隊。
雖然在這一年中,也的確出現了有個別團隊成員摸熟了業務之后,自己出來創業,也有不少客戶抱怨由于磨合不到位,服務不如之前做得好,但李德苗相信,凡事都需要一個完善的過程,大方向對了,公司的格局也隨之開始打開。
數據是對李德苗這個決定的最好褒揚。2006年,閩運興公司業績相比2005年翻了一番。直到此刻,大家才對李德苗的這一決定心服口服。
組建管理團隊只是李德苗對公司改造的第一步。完成從家族化管理向專業管理的過渡之后,李德苗將閩運興發展的下一步放到了布局全國上。
2010年,本土的大部分物流公司都還在做當地業務的時候,李德苗在武漢成立了第一家分公司,開始把觸角延伸至全國,并于次年規劃了五年百店的戰略規劃。
“公司既有配套司機的住宿,還有飯店、修車、停車場等設施,同時還整合了船運貨代、鐵路貨代,全國各地都有專人專線。” 李德苗介紹說。
業務要全國鋪開就一定要系統支撐才能完成管理,于是李德苗開始對接軟件開發公司,并在此后實行了ERP內部管理系統,各地的分公司由總部統一管理,通過軟件后臺可以了解每家分公司的貨物情況,為車輛預先配貨。目前,閩運興公司已經全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從業務員談業務到開單、結算,每天的數據都在系統里面,不管是在車輛還是財務的管理上均有很大的提升,很好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巧借互聯網搭建物流信息平臺
嘗到了物流信息化帶來的利好后,李德苗一直在思索,如何把這種好的模式推廣到行業中,以降低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
2014年6月份,閩運興的大客戶銀鷺開發了一套ERP系統,這套系統從客戶開單到業務部、倉庫、物流公司、終端形成了一個閉環。
“銀鷺通過該軟件下單給閩運興公司,公司接到單就開始安排車輛,同時,該軟件還可以跟蹤車輛,直到貨物送到客戶手里,客戶簽單通過軟件上傳,銀鷺公司通過系統便可以收到簽單,這樣,節省了他們的簽單流程,銀鷺公司便可以快速地找終端結算,以節省財務成本。”李德苗介紹說。
在學習使用軟件的過程中,李德苗深受啟發:這不就是他想要貨物全程跟蹤、預配貨的模式嗎?茅塞頓開的李德苗認為,這套軟件的開發思路,也可以用來做自己公司與全國物流的對接,通過手機APP可以時時跟進貨物及司機的情況,并為貨車做好下一站的預配貨。
具有前瞻眼光,行動又總是快人一步的李德苗,進而把這種模式推廣到了全行業,成立了閩之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著手打造“龍易配”物流互聯網平臺,以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進入這個平臺來實現對接,幫助他們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龍易配’的線下數據已經有長途車5萬輛,物流費用流量10億元,聯盟覆蓋120個城市。”李德苗告訴記者,該平臺的推出,前后經歷了1年半時間的模式探討,雖然2015年6月份才開始進入軟件開發,但年初就已經開始組建線下聯盟,把各地有需求的物流公司整到一起,互相交流、互動、整合、分享。目前線下聯盟已達到了300多家,計劃5年內,建成全國1000家的物流聯盟。
“為了盡快搭建好全國的網絡,公司采取的是股權眾籌的模式,在全國100多個節點城市進行物流公司聯盟合作,形成全國線下物流大聯盟,再由聯盟公司每天推廣充實流量。”李德苗表示,“龍易配”的推廣及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計劃表,有可能的話,預計明年9月份將得到A輪融資,2017年上半年將進行B輪融資,2017年下半年將實現C輪融資,到了2018年將進入新三板。
據介紹,該項目規劃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物流公司與司機之間的交互,也就是目前正在推進的內容。第二階段為物流公司與貨主之間的交互,預計于明年3月份進入該階段。與此同時,也可能將得到天使輪的投資。第三階段為全國線下各餐飲、住宿、輪胎、修車、配件、停車等實體相關配套均進入手機APP,以滿足司機生活及車輛等各種需求。
“雖然目前還處于發展的第一階段,但未來,該信息平臺將打造成司機、貨站、貨源三方面的綜合生態圈,司機生活服務及車輛后市場等方面服務均可以得到滿足,同時,借力第三方機構做金融服務,通過O2O閉環交易產生的資金池收益,最終實現物流行業的智慧生態園。”李德苗如是說。
李德苗不僅年輕,更富有年輕人的干勁,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激情都能感染到周邊的人。在積極推進“龍易配”平臺的同時,李德苗還參加了全國“互聯網+運輸服務”創客大賽的“創意金點子”模塊,他提出的金點子為“智能配貨和大數據分析”。李德苗表示,傳統物流干線運輸,經常出現空載、區域局限、配載時間長等問題導致運輸效率不高,嚴重浪費運力,提高了運力成本。而智能配貨和大數據分析,能依據系統數據給出最優的運輸方案,讓司機車輛能以最優的方式配貨走最好的線路,全程不空載。提高運載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通過全國節點城市的物流網點布局加上APP和PC端的運用,實現物流數據的預知、預配、數據方案優化。
“電商時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物流服務更多的是經銷商、代理商,也可以說服務的是廠家,而如今電商的發展已經很繁榮,因而物流行業也要轉型升級,主動對接更多的電商平臺。”李德苗表示,快遞只是服務了電商行業的最后一公里,中間的環節仍然需要干線運輸。這就要求行業要升級,不能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要提高運載的時效。
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當李德苗還只是一個20多歲青年的時候,他就帶領村里的一幫兄弟共同致富,有的負責業務、有的負責停車場、有的負責倉庫裝卸……如今十年過去了,當時的老員工還有一部分尚在公司,并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李德苗善于分享的做法,他設立了一個獎勵機制,目標是要打造年收入百萬的員工,目前公司較高收入的員工已經能達到80萬元。
在李德苗看來,人的一生要有所貢獻,才有價值。擔任村干部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做事業貢獻社會,同樣也有價值。
“我認定了一句話,為社會做了貢獻就一定會有回報。”李德苗坦言,掙錢多少并不能衡量一個人或一件事的價值,作為一名物流人,他把降低物流成本看成是自己的責任,現在這個互聯網平臺是推出來了,也不排除未來有被收購的可能,但只要這個平臺能真正有利于社會便是他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