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到“智造”——福建產業轉型升級觀察
研發機器換工、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十二五”以來,福建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制造”向“智造”轉變,以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閩南晉江市是全國紡織、服裝、鞋帽等傳統產業密集的地區。近年來,受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影響,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晉江是以輕工產業為主的制造業,現在面臨產能過剩、市場需求疲軟、成本上升的壓力。”晉江市經貿局局長顏呈礦說,原來的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轉型升級。
針對此,晉江市引進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發機器換人的辦法,目前已應用在陶瓷、食品等行業。該研究所研究員蔡宇祥說,自動化的提升,可以節約70%至80%的人力。
推進機械裝備高端化是福建省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據福建省發展改革委介紹,福建將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提升裝備產品水平,建立重大裝備開發制造體系。
福建經濟大市泉州市目前正在開展“數控一代”的應用建設。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實現“機器聯網”、“工廠聯網”;集成創新一批人機智能交互、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和裝備。
位于山區的泉州市安溪縣在產業選擇上,沒有沿著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老路走,而是搶占制高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進了光電產業、大數據基地。目前安溪電商園已有近百家電商企業入駐,安溪縣經濟增速連續數年位列泉州前列。
“一定要壯士斷腕,全力推進轉型升級,才能根本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安溪縣縣長高向榮說。為此,該縣將73家礦山開采企業、637家石材加工企業全面退出,減少近十分之一的財政;立窯水泥廠、粘土機磚廠全面退出。
面臨制造業的困境,福建的傳統企業紛紛以創新求突破。晉江市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實行全員創新工程,節約成本1億多元。“在各種成本提高的情況下,企業利潤還能提升,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通過創新降低成本。”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
針對中小型企業普遍缺少研發力量的問題,晉江市有關負責人說,政府要構建創新平臺、孵化平臺、服務平臺、研發平臺等,提供公共服務。目前晉江市已引進了中科院、中紡院等10多家科研機構和一大批科研人員。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表示,將優化產業創新平臺布局,探索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加強創新平臺和示范基地建設,同時整合利用相關重點(企業)實驗室、工程實驗室、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等資源,構建開放共享互動的創新網絡。
福建的轉型升級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階段,但通過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界人士的共識。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福建成功孵化了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裝備機械等新產業,陶瓷企業引進了3D技術。原來的服裝、鞋帽企業紛紛向嬰兒用品市場轉型,石材、印染等一些落后產能紛紛被淘汰。
根據福建省規劃,到2020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將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800個、240個、500個;互聯網經濟年均增長率在25%以上,總規模超過4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