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中紡圓桌論壇熱議供給側改革與調整
1月17日下午,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一屆年會暨“沭陽杯”第四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頒獎儀式在北京亞洲大酒店拉開序幕。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層面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高頻熱詞。
事實上,紡織行業對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已在近幾年里持續推動,而今年,各方嘉賓就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實施思路和方式,進行了新的思維碰撞。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
真正的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
賈康表示,需求和供給是經濟生活中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政府調控的職能在于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過去,我們比較重視‘需求管理’,長期忽視‘供給管理’。未來,我國將越來越注重宏觀調控中供給管理的思維和手段。”
賈康認為,紡織行業要實現供給側改革就要穩穩抓住“全要素生產率”,即科技創新與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因為“真正的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中國的調控實踐中,必須注重理性的供給管理,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是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變微觀潛力為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他說:“當前,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呼喚著實質性的改革創新。如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制度僵化落后,自然資源粗放低效耗用;金融壓抑明顯等。為適應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打造有效動力機制的總體要求,亟應注重從供給側入手,從微觀主體即創業、創新、創造的市場主體層面,釋放經濟社會的潛力,促進總供需平衡和結構優化,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為實現‘中國夢’掃清和拓寬道路。”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潘建成:
供給側改革的路上企業要耐住寂寞
“去年年底至今,有兩個數據一直困擾著國人,一個是生產價格指數(PPI)連續46個月同比下降,另一個是2015年1~11月,我國規上企業工業利潤下降1.9%,且這兩個數據都沒有明顯改善跡象。然而,我們仍要保有信心。因為,盡管GDP增長率走低,但是增長量卻保持穩定;我們的GDP在世界排名中依然保持領先;我國就業情況也依然穩定;此外,我們在出口大幅下降的前提下GDP依然增長,足以看出中國經濟運行到今天這樣的情況實屬不易。”
他還表示:“增長下滑是一個平均概念,我們需要看到這背后是巨大的結構差異。”對于2016年的經濟走勢,潘建成預測道:“很難比2015年有所好轉,預計將呈現L型走勢,保持動態均衡更有可能。因為壓力依然存在,產能依然過剩,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也正是因此,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他提出,我國應改善供給環境、提高供給水平、提增供給信心。“在當下經濟形勢下,需求刺激效用逐漸減弱,因此供給改革亟待實行。”同時,潘建成指出,中國最關鍵也是最本質的問題還是結構問題。供給改革也要想清楚我們是要長期還是短期性的解決現行問題。“對于傳統紡織行業,企業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與不當短期獲利行為一刀兩斷,企業要耐得住寂寞,心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