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鞋城:從無到有實現突破發展,4年吸納就業3.6萬人
許多關心時事的宿州市民都忘不了這樣一件事:在2011年召開的市委三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和全市“兩會”上,建設中國中部(宿州)制鞋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正式寫入宿州市“十二五”發展規劃。
5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宿州”經歷從無到有,目前初具規模,并于2014年8月授牌。期間,百麗、東藝、康奈、鴻星爾克等海內外知名鞋革企業以及10多家鞋材配套企業相繼落戶鞋城,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
一座“中國中部鞋都”,已在宿州拔地而起。
頂層設計樹立發展優勢
規劃是產業發展的總綱,只有綱舉才能目張。早在鞋城建設之初,市委、市政府就著眼制鞋產業發展大勢,結合宿州發展實際,提出了“打造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加工制造新中心、轉型升級新標桿”的遠景目標。
同時,宿州委托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高標準編制了鞋城園區及產業規劃,確定了空間布局、功能板塊、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產業布局、發展思路等內容,進一步明晰了鞋城的建設路徑——打造集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研發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五位一體的“中國中部鞋都”。
產業集聚制鞋產業鏈初步形成
產業轉移不是企業的簡單位移,也不是產業的簡單復制。在現代制鞋產業城的建設過程中,宿州市堅持龍頭引進、鏈式招商、整體承接、集群發展。
招商過程中,鞋城緊緊圍繞制鞋產業集群上下游配套項目,緊盯溫州、廣州、泉州三大中國制鞋產業基地,持續開展精準招商、鏈式招商,逐步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并舉、高中端產品兼備、產業鏈上下游并重的發展格局,實現了引進一個龍頭、帶動一批企業、集聚一個產業的良好效應。
目前,鞋城內共有百麗、康奈、東藝、鴻星爾克等90多家制鞋及配套企業,初步形成了集皮革加工、鞋材輔料、整鞋生產、倉儲貿易為一體的完整制鞋產業鏈條。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3年,宿州鞋城皮鞋產量、產值、稅收分別增長13倍、13.4倍和51倍,一期10.8平方公里的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初具規模。
加快推進“調轉促”,打造制鞋產業集群
無論是工人的安家落戶,還是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其基礎還是宿州制鞋產業的不斷發展。2011年初開始,宿州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啟動“鞋城”建設,經過4年多的艱苦努力,鞋城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2014年,宿州“鞋城”完成工業總產值60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均為20%以上,高于全省開發區平均增幅12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皮革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宿州”已成為全國11個特色制鞋產業聚集區之一。
今年以來,“鞋城”保持逆勢增長,前11個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8億元,同比增長13.63%;實現稅收5.93億元,同比增長6.06%。
“這個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主要鞋企產能轉移速度明顯加快,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產業集聚、轉型升級能力進一步增強。”據宿州鞋城負責人介紹,目前,宿州“鞋城”建成區面積已達6.8平方公里,注冊登記企業及工商個體戶等1913家,吸納就業3.6萬人。而圍繞招大招強、補鏈配套、完善服務的思路,針對制鞋集聚區的招商仍在繼續。
與此同時,宿州市正在切實加快“調轉促”工作推進,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其中宿州百麗技術研發中心項目已經啟動,相對于產品加工生產,技術研發將實現產業鏈逐漸向上游發展。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起航,記者從宿州鞋城管委會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宿州將繼續推動“鞋城”集群發展、產城一體、品牌提升、創新改革。
其中集群發展方面,宿州將圍繞建設“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大力實施產業集聚行動,推動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研發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五位一體發展,帶動服裝箱包等關聯產業聯動發展,形成具有宿州特色的制鞋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