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周成建建言兩會:制造業轉型亟需財稅支持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改變“大而不強”的現狀已是當務之急。
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向記者提出他的建議:要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升級,一方面要發揮產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扶持“衣、食、住、行”大消費領域中的中國民族品牌,通過民族品牌的行業影響力帶動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另一方面需要營造適宜的政策環境,如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一樣,推動制造業、民族品牌的創新升級。
“中國制造2025”落地需政策支持
過去十幾年,國家給予了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帶來了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的蓬勃發展。在今天,互聯網、高新技術已不再僅僅作為獨立業務模式存在,更成為了“水電煤”一樣的產業基礎設施而無處不在。
周成建認為: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讓制造業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在這次轉型升級過程中,民族品牌、制造業的發展必然要與互聯網、高新技術產生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應用場景、互聯網工具完成企業升級、品牌升級和競爭力重造,企業需要為這一深層次改造投入巨大努力。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以互聯網和制造業結合為亮點的工業4.0即將迎來一輪發展大潮。在這樣一個大投入時期,國家更應該成為企業的堅強后盾,借鑒過往推動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積極經驗,給予民族品牌、制造業同等的政策支持。
財稅政策或成突破口
《中國制造2025》文件當中指出: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加強財政資金對制造業的支持,重點投向智能制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為制造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如2015年11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科學技術部曾聯合發出《關于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讓民族品牌、制造業也有機會獲得與高新企業同樣的研發加計扣除優惠,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品牌、制造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為進一步強大企業創新競爭力,帶動循環經濟發展,共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執行辦法上,周成建提出:建議相關部門能夠順應時代需要,圍繞“中國制造2025”領域展開的新模式、新組織、新業態,讓具備意愿和實力、并積極做出投入的民族品牌、制造業企業獲得與高新技術企業同等的財稅優惠政策
在具體操作層面,周成建提議:如所得稅可享受高新企業15%的稅率(傳統行業25%),和兩免三減半的政策(滿足軟件企業資質的從盈利年度起所得稅稅率的兩免三減半即第一二年免除所得稅,第三至五年所得稅稅率12.5%。);增值稅方面在全面支持營改增的基礎上,可給予進一步優惠(如軟件企業增值稅超過3%的部分可以享受到即征即退政策);并大力推動新政策在各級政府的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