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鞋業遇上人工智能,還有什么做不到?
當全世界在關注“AlphaGo”(阿爾法圍棋,是一款圍棋人工智能程序)時,溫嶺的企業早已與人工智能開展了合作。
2014年,溫嶺全市實施“機器換人”重點項目已達到100項。到2015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投資額從上一年的16.31億元增長到30.04億元。
其中,傳統鞋業與人工智能的碰撞尤為引人注目。
去年出臺的《溫嶺市加快推進制鞋行業“機器換人”機制創新實施意見》稱,該市正在引入競爭性補助機制,正向激勵、引領制鞋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工程。
這份文件詳細規定了鞋業機器換人的補助標準和覆蓋面,內容包括溫嶺市財政按1:2比例安排資金獎勵企業購置工業機器人;對實際投資總額在50萬元以上且經認定為市“機器換人”重點項目的予以重點補助等。
在推進過程中,該市又在39個鞋業“機器換人”試點項目中確定必克體育、博洋鞋業、卓凌鞋業等第一批示范企業8家,總投資額超過5000萬元。
引導之下,企業掀起空前的“機器換人”熱潮。2014年,臺州市博洋鞋業有限公司投入800多萬元,購買了100臺自動針織機,以“飛織”技術代替傳統的制鞋生產方式。不僅節省了大量勞動力成本,還使生產效益成倍增加,企業利潤從8%提高至15%。
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我們不僅要‘機器換人’,還要造機器人。”企業負責人蔡建華告訴記者。由博洋鞋業與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自動噴膠流水線、自動鞋底打磨機,目前已進入小批量試生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