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常熟服裝城看傳統專業市場提升之道
常熟男裝指數日前被正式列入商務部“商務預報”平臺進行發布,成為國家級指數。至此,常熟男裝指數正式成為行業風向標。現在,登錄“商務預報”網站就可瀏覽常熟男裝指數的相關內容。
中國常熟服裝城管委會主任陸建達告訴記者,常熟男裝指數是常熟服裝城近年來悉心打造的“六大公共服務平臺”之一,通過平臺建設筑巢引鳳,促進產業發展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的提升。
直面兩大難題“鎖定”轉型出路
2015年,常熟服裝城完成市場交易額1312.7億元,同比增長5%;實現入庫稅金3.7億元,同比增5.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億元,同比增9.6%;全年實現日資金流量21.26億元、貨物吞吐量97.37萬噸。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常熟服裝產業要謀求轉型升級。在陸建達看來,當前轉型中迫切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大”而不“精”。常熟紡織服裝產業基礎雄厚,但品牌影響力、時尚引領度、企業規模化程度不強,缺乏一批中堅品牌及產值在3億-10億元的中堅企業。
特別是隨著各種資源要素的制約,常熟大量生產制造環節在加快向外轉移,而諸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核心制造等產業鏈高端要素尚未形成集聚優勢。二是“全”而不“當”。常熟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完整,但上下游產業存在不配套情況。如,常熟的面料企業產品質量很高,但大多與國外品牌企業配套,本地防寒服和休閑裝所需面料基本靠外購,本地配套不足10%;經編所需化纖原料也多從周邊市場選購,本地協作比例不高,利潤受到擠壓。
作為常熟服裝產業的“孵化器”和“信息港”,常熟服裝城在發展中感受到了陣陣寒意。常熟服裝城過去主要通過市場開發與建設來收取租金和土地出讓金,但隨著可供開發的資源銳減,發展遇到瓶頸;盡管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內貿交易全國化,但面對線上交易和外貿流通的變化,顯得措手不及。同時,在市場經營成本不斷增加、交易方式不斷電子化、供應鏈管理更加便利化等因素影響下,有形市場平臺的傳統黏性在逐步削弱。
陸建達說,常熟服裝城轉型的出路就是著力建設公共服務集成平臺,推動產業發展多元化、適應采購營銷全球化、實現交易方式電子化、實現市場服務信息化。為此,常熟服裝城管委會提出了“311”計劃,即用三年時間,每年投入公共財政收入10%左右的資金,建設或提升10個以上的公共服務平臺。
體現“六化”原則 打造三類平臺
平臺如何建?陸建達說,主要是按照“六化”原則打造三類平臺。“六化”即平臺建設上要體現“集成化、特色化、社會化、信息化、便利化、公益化”。
據陸建達介紹,三類平臺分別是產業平臺、市場平臺及綜合平臺。其中,產業平臺指依托或借助常熟服裝城現有資源建立的服務常熟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公共性平臺,服務的內容或重點更多地是面向區域產業來進行定位與設計。市場平臺指專門為市場建立的功能配套型平臺,服務內容主要面向各專業市場、業主及經營戶,主要包括誠信監管、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綜合平臺指為常熟的紡織服裝產業及市場建立的功能性平臺,服務內容既包括產業層面又涵蓋市場層面,主要包括電子商務、指數信息等。
令人欣喜的是,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常熟服裝城已形成男裝指數、男裝設計交易、服裝檢測、服裝在線、外貿服務、節慶會展等六大特色平臺,并成為服裝城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
依托常熟男裝良好的產業環境和行業基礎,由常熟市政府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和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等共同編制的“常熟男裝指數”集聚該市十個服裝產業鄉鎮的產業資源和服裝城市場資源,使“中國·常熟男裝指數”具有引領性、代表性和權威性。陸建達說,目前已有562家服裝企業和服裝商戶參與了數據采集。中國常熟服裝城經發局局長顧辛辛告訴記者,作為國家級指數,常熟男裝指數正在發揮其行業“風向標”和市場“晴雨表”的作用。
“常熟服裝在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一年多來,注冊會員超過4000家,其中,有近200家通過實地簽約認證,成為優選供應商,每天訪問量超過千人次。平臺集合優選供應商在徐州等設“常熟服裝在線”展示廳,實現了線下展示,線上交易。負責“常熟服裝在線”開發營運的江蘇中服焦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偉說,到去年年底,該平臺已經完成服裝城區域線上貿易閉環,服裝城內的商戶可以通過平臺面向全國開展線上分銷與批發。
凸顯三個“轉變” 體現四個“更好”
公平服務平臺建設凸顯出三個“轉變”:實現了由管理市場向服務市場的轉變,由規模擴張向質量發展的轉變,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陸建達說,這三個“轉變”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體現出四個“更好”。
更好地體現了地方產業市場的優勢。常熟服裝城作為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依托地方經濟和紡織服裝產業優勢,相互促進互補融合。全國的專業市場商圈中,常熟服裝城是少有的擁有獨立的行政區域、獨立的管理機構、獨立的財政體制的市場。
更好地體現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服裝城沒有完全大包大攬,而是提出“六化”的建設原則,根據平臺不同性質、類型來設計平臺的建設方式,市場能自我建設、自我運營的平臺就有市場主體來主導建設。比如,檢測平臺完全由企業來投資,會展策劃、線上平臺、設計交易引入有專業運營能力的企業來合作投資。
更好地實現了對外界資源的有效整合。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采用“政府規劃、多方合作”的方式,引進和利用第三方社會資源。在新建的6個平臺中,服裝城將專業會展策劃機構、專業電子商務平臺運營公司、專業設計機構、專業檢測團隊、行業協會和地方企業家等資源通過平臺引進與整合,擴大了服裝城與外界的交流。
更好地實現了對城市產業的有效對接。公共服務集成平臺在放大專業實體市場孵化品牌、孵化創業者、企業家作用的同時,通過更直接、具體、有形的手段來為城市產業服務。無論是發布常熟男裝產業信息的指數信息平臺,具體負責策劃運營服博會江南時裝周的會展平臺,還是強化設計領域專業服務的設計交易平臺,以及貿易平臺、檢測平臺等,都直觀地體現了專業市場對地方產業的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