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秒裁出牛仔褲,縣域經濟瞄上服裝智能定制
通過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升級換代,采用C2B2B模式,將智能定制應用于規模化工業品生產,并將技術反哺縣域,配合當地政府建設打造智能產業園區。在兩會上多次被提及的智能制造,究竟是怎樣提升企業效率的?又能怎樣被應用于對縣域經濟的改造?
縣域坐標 :湖北省江陵縣
優勢產業 :服裝生產、汽車零配件生產、食品加工等
縣域借鑒 :通過對“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升級換代,采用C2B2B模式,將智能定制應用于規模化工業品生產,并將技術反哺縣域,配合當地政府建設打造智能產業園區。
主要挑戰 : 短期來看,智能制造并非拉動縣域經濟的直接“良方”,并且困難重重。一方面,因為設備造價高,投資金額很大,要尋找投資伙伴不容易;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制造設備的開發等對于人才的資質要求較高,人才招聘問題將較為顯著。
從去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文件開始,智能制造不斷被提及。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指出,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
那么,究竟智能制造是怎樣提升企業效率的?又能怎樣被應用于對縣域經濟的改造?愛斯達服飾創始人樊友斌和其故鄉湖北省江陵縣的故事也許能夠給予人們一些啟發。通過對于“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升級換代,樊友斌將智能定制應用于規模化生產,并將技術反哺故鄉,配合當地政府建設,力求打造中國第一個服裝智能產業園區。
18秒智能裁剪激發縣域興趣
18秒切割出一條牛仔褲,比傳統的裁剪方法提升600倍效率。樊友斌打破傳統的服飾運營理念,發明了智能激光雕刻裁剪一體機,并在廣東順德創立了愛斯達服飾公司。2012年到2013年之間,樊友斌前后投入4000萬元進行研發,經過3次技術迭代后,將裁剪成本降低,速度提高,漸漸在業內做出了名氣。
科技對于企業來說是效率的提升,對于縣域經濟來說則可能引發產業升級。在一次對企業進行參觀后,江陵縣政府產生了強烈的合作意向,決定將單個企業的智能化制造進行復制、規模化,計劃在江陵縣本地建造中國第一個服裝智能制造產業園。
“智能制造有兩個特點,一是操作以‘機器人’為主,二是信息化水平較高,往往用程序來控制自動化。”江陵縣縣委書記夏錫璠告訴記者。硬件革新的同時,軟件也必須跟上,僅靠生產機器智能化是遠遠無法滿足大批量定制化生產的需求。樊友斌和團隊開發的BMS服裝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從數據采集、生產、售后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智能化處理,在信息系統上找到突破口。
愛斯達擁有自己的智能平臺以及線下O2O門店,消費者通過智能裁縫定制平臺注冊賬號,完成服裝體型采集、版型預選、圖案配飾、色彩搭配等步驟,通過網上虛擬試衣系統、視頻掃描量體、在電腦上形成身高、體型等三圍數據畫面,從平臺上提供的大量面料 、款式等自行選擇,并確認最滿意的效果,系統將數據傳輸到聯網的數據設備上。最終實現從用戶下單開始,到整個裁剪加工的流程,需要10幾秒到半分鐘,完成裁剪,72小時內完成快速定制并且送達。
“我們構思的是做一個智能制造的公共平臺,讓愿意入駐的企業輕裝上陣。” 夏錫璠表示,因為從指揮生產、物流其他的數據應用都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如今打造平臺,讓原來單個生產的企業一同入駐,共用生產車間,通過對生產時間的調配保證效率最大化。不像過去一個廠需要建幾百畝地,服裝廠入駐只需要一個辦公室就夠了,“協調我們從訂單到生產當中的有關具體問題就可以了,生產流水線和設備都不需要建設”。目前園區規劃1000畝地左右,投資會達到80億,已同愛斯達、美特斯邦威達成初步的合作意見。
“愛斯達模式”的數據之重
如今,園里的一個示范車間已經基本完工,配套設施包括展示廳、物流、倉儲、快遞等都在建設的過程中。夏錫璠表示,今年的重頭戲是搭建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是產業園最核心的東西,從公司入駐數據才開始積累。”
為什么產業區的核心會是數據?
由于產業園區的技術核心基本源于愛斯達,因此從其模式中可以窺見原因。愛斯達建立的C2B2B模式,將定制與智能化生產結合起來,為美特斯邦威等品牌的線下門店提供了產品的生產、制造到加工、售后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也為美特斯邦威的搭配平臺有范APP提供無庫存的柔性供應鏈。愛斯達公司最初的盈利是在其自有產品和平臺上,這部分生產現在依然在進行。但據了解對于愛斯的整盤棋來說這在未來戰略比重中會降到1/4,設備輸出和數據輸出將是其盈利模式中的重頭戲。
由于整個產業園區引進的是愛斯達的技術,其核心的數據沉淀就變得尤為重要。越多企業的入駐,對于整個數據中心來說越是有利,沉淀下來的數據越能夠成為產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不同企業的不同產品線,公用一套設備能否保證生產質量?這里就涉及到產業園區的另一個重點,定制。舉個例子,當顧客數據輸入系統后,按照每個季節正常的款式需求,例如冬天偏寬大,夏天偏緊身,做微量調整,同樣28碼褲子的時候,10個牌子28碼的標準都是不統一的,在7天免費退換貨的時候,消費者往往會每個碼子都買一件,而當數據庫建立后,只需要輸入賬戶號碼就可買到合適的衣服。
愛斯達利用智能化生產打破傳統私人訂制的量級問題,為品牌賦能,而傳統代工廠則建立在高人力成本的制造工藝之上。可以說,因為定制,共享平臺才成為可能,不同企業共享一套智能生產設備,數據沉淀在同一個數據中心運作邏輯才得以實現。“以前的服裝市場是主動去滿足客戶的需要,但是現在是先有客戶定制,定制的東西非常具體,不需要再創造。”
智能制造是個長期投入
地處湖北武漢西面、荊州城區東面的江陵縣,位于鐵路和長江交匯處,因為本身的地緣優勢,當地數百家傳統服裝企業已經實行電商化,并于去年成為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合作伙伴,“今年做了60個村的村淘網點,并計劃覆蓋大多數村落”。
江陵縣的優勢產業卻并非只有服裝生產,還包括汽車零配件、食品加工等產業。短期來看,智能制造并非拉動縣域經濟的“良方”,并且困難重重。一方面,因為設備造價高,投資金額很大,要尋找投資伙伴不容易,夏錫璠表示:“人們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很多洽談的投資公司聽了后認為我們是天方夜譚。”另一個由于智能制造設備的開發等對于人才的資質要求較高,人才招聘問題將較為顯著。對此,他認為人才是隨著產業走的,有了產業,人才自然會來。因此江陵縣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先將產業園的硬件設施造起來,配上上學、就醫等當地創造好的用工環境,具體的福利政策則是靠市場和企業主體自發尋找。
但這會是一個漫長的投入,夏錫璠告訴記者:“初步建立估計應該要2年時間,5年內可能完善。”
耗時長,回本慢,短時間對于縣域經濟并沒有太大的拉動性作用,為什么江陵縣卻愿意做投入?夏書記回答道,服裝產業到現在還屬于比較粗放型的產業,利潤空間相對較窄。“愛斯達的模式由消費者付錢后根據需要,發出指令做生產,這事實上是一種供給側的改革,不是無緣無故的改革,而是按照消費者現有的需求再去生產,提高了競爭力。”他表示,發展智能制造國家政策并非主要原因,“真正的動力來自于企業本身,相當于歐洲上世紀30、40年代,企業都是主動在調整自己的理念,包括一些比較傳統的產業都在用智能化設備”。
對于縣域經濟來說,電商的發展能夠拉動當地的就業環境,智能制造在人力成本上的節約反過來看對于勞動力市場看似并沒有太大幫助。但夏錫璠表示,從縣域經濟的發展來看,不能用簡單的滿足勞動力需求看,“一定是倒過來勞動力需求滿足產業發展,如果只是為了勞動力發展是沒什么出路的”。在同村淘合作的經驗里,他發現這樣的合作能夠改變人們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倒過來是會促進改變的”。
盡管,智能制造成為江陵縣的支柱產業看似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智能制造卻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產業升級、改革的趨勢。夏錫璠認為,相比其他企業從德國、日本等地購買智能制造設備,樊友斌這種技術創新,直接提高解放了生產力,不失為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