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繡花機遇上“互聯網+” 全球六成電腦刺繡機用上北京智能芯
高價進口紡織電控設備,再低價出口加工成品,曾是中國紡織行業難以承受的傷痛,直到國產電控設備崛起。如今,國內市場上80%的電腦刺繡機都搭載著北京大豪生產的電腦控制系統,國際市場占有率也突破60%。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生產大數據的應用,北京大豪又成為開拓"互聯網+"的排頭兵。機器聯網跟蹤、遠程診斷維護、工廠訂單管理,大豪智能工廠系統讓每一臺刺繡機都變成了一個帶有互聯網基因的智能終端。
創新科技 老行業注入新活力
在北京大豪的研發車間,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批樣機進行最后測試。與家用縫紉機不同,眼前的電腦刺繡機如一條霸氣的長龍延伸開來。數十個機頭在同時繡作,高速換色,自動換底線,偌大的測試間里只能聽到機針輕擊布料下鋼板的嗒嗒聲。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機器就繡出一個金片構成的蘋果圖案。背包上精致的品牌徽標、裙擺上層疊的蕾絲花邊、童裝上生動的毛巾小熊……即使是《秘密花園》里繁復的圖案花紋,對電腦刺繡機而言都不在話下。
但整個紡織業的生存境況并非如電腦繡花般輕松。勞動力成本攀升、產能過剩、需求不振的困擾,讓縫制設備行業的產銷規模持續萎縮。
"中低端設備產能過剩,高端設備供應緊缺。"在大豪科技工縫機事業部技術總監胡文海看來,發力科技創新,才能在供給側改革浪潮中站穩腳跟。多年來,大豪科技結合首都產業發展的特點,選擇了專攻核心控制系統的差異化經營之路。
這邊繡著圖案,那邊的高清觸屏操作頭上同步顯示著繡作進度。裝上"大豪芯"的電腦刺繡機,內存存儲的花樣能達到800個,存儲針數多達1億針。只要輕觸一個按鈕,就可以同時更換整臺機器的底線線芯,生產效率提高了20%,繡工也更省力。
搭載上大豪的針織橫機電控系統,一只時下最流行的裸足運動鞋鞋面,只需30分鐘就能"織"好。去年上半年,大豪公司銷售收入3.51億元,凈利潤高達1.02億元。搶占行業技術高地,以資源的低消耗換來高產出高收益,這為北京傳統行業的升級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成功上市 從小漁村走向世界
去年4月22日,大豪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這在全國縫制機械電控企業中是第一家。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臺機器賣出去時的場景。"談起草創時期的艱難,大豪科技董事長鄭建軍記憶猶新。
北京大豪的前身是一輕集團研究所的電腦刺繡機課題組。1987年12月31日,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臺電腦刺繡機成功問世。"第一朵花繡出來了!"作為傳統的刺繡大國,中國也擁有了自己的電腦刺繡技術。
但樣機完成,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大規模產業化才是真正的考驗。"大家都覺得國外的機器貴,新研制出來的國產設備,又都不放心。"鄭建軍說,直到1989年,第一臺電腦刺繡機終于賣到了福建石獅。在與金門島遙遙相望的一個小漁村里,四戶人家湊錢合買了一臺機器。"我們幾個技術員就住在一戶楊姓人家里,一待一個月,天天調試機器。"對于這第一個吃螃蟹的客戶,鄭建軍難以忘懷。"我們承諾這臺機器終身免費維修,免費升級換代,之后一分錢都不再要。"
隨著上市成功,大豪將保留優勢產能,并逐步開辟新的生產基地。除了紡織縫制設備,大豪的數控系統還將橫向延伸,朝著其他數控程度低的行業開拓。
趕日超德 打造智能工廠
從海關數據看,2015年全國進口的電腦刺繡機僅為450臺左右,國產電腦刺繡機已經達到4萬臺。
隨著北京大豪等國產品牌的崛起,德國機器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日本機器的產量也從最多時的六七千臺銳減到幾百臺。
每年縫制設備的國際展會,在海外廠商的展品還是老三樣時,大豪卻在不斷創新、提升性能,以跟上企業改造升級的腳步。目前大豪的電腦刺繡機最快達到每分鐘1500轉,數據指標已經全面超過進口機器。
性能媲美進口設備,價格卻低了一大截,大豪的電控系統如今幾乎成了刺繡機整機廠商的"標配"。當全球制造加工產業向工業4.0時代邁進,大豪也為紡織縫制行業打開了智能工廠的大門。用互聯網手段升級普通紡織工廠,是大豪著力解決的新問題。
"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下載一個軟件,機器聯網管理、遠程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運營監控等工作都能完成。"鄭建軍介紹,縫制加工也要快步邁入數字化生產時代。
同時為了提升創新實力,大豪科技在研發環節高強度投入。2015年上半年,大豪科技研發支出3316萬元,同比上漲28.79%,占同期營業收入的9.45%左右,遠遠超出全國制造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1.1%左右的水平。
"創新不是喊出來的,是企業的內在需求。"在鄭建軍看來,研發能力的提升將從源頭上控制產品的同質化,緊跟市場進行調整。隨著上市成功,大豪將保留優勢產能,并逐步開辟新的生產基地,走上高速發展之路。"除了紡織縫制設備,大豪的數控系統還將向縱向延伸,朝著其他數控程度低的行業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