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智能化新舊兩重天
在廣州多雨、溫差不均的春季中,外貿企業的體感也千差萬別。
一些企業好像還身處寒冬之中,在漫長的煎熬中擔心單薄的訂單,擔心接下來的日子;而對另一些企業來說,盆滿缽滿的訂單之后是忙不完的生產,這一年的時光,仿佛能咻地一下就過去了。
“好多企業比金融危機前還好。”廣交會上,操著濃重口音的寧波雙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個做汽車充電器的企業在度過去年最冷的冬天之后驚喜發現,客戶開始回歸了,訂單明顯回暖了,這個新興行業的未來似乎也明朗了。
然而,傳統行業的春天似乎來得格外慢。
“往年這個時候,已經有一些訂單了,至少能維持一兩個月的生產,但現在手里的訂單也就能夠撐半個月。”一家做紡織品出口生產的江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企業對自己的前景一片迷茫,甚至不確定要不要參加第三期廣交會,不確定訂單能否攤平參會成本。原本以自主品牌為發展路線的公司,也不得不像幾年前一樣,走回給大企業做貼牌代工的老路。
在進出口形勢十分嚴峻的格局下,以從功能研發、產品品質、品牌效應等方面加強創新的新興產業和以人員密集的傳統產業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加大研發創新設計等投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從而建立起競爭新優勢,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
制造業——新舊兩重天
對于東宇鴻翔新材料客戶有限公司負責人段瑞瑞來說,4月是個太好的月份。
“訂單都回來了,過了年進入4月份,很多大訂單就都發貨了,直到5月份,和此前比多了很多,因為我們有幾個大客戶支撐,我們大客戶一來,直接翻四番是肯定的,原來假如1000萬的話,這月就能5000萬。我感覺應該會很好,大客戶一發貨的話,平均一個月發個5000萬人民幣是沒有問題的。”段瑞瑞如是說。
在廣東梅州,專業工程機械配件生產企業梅州鴻榮重工有限公司一派忙碌,大型機械設備轟鳴運轉,生產線上緊張而有序。“去年產值3000多萬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產值已超千萬元,目前基本都是零庫存。”公司總經理吳柏強說,該公司目前已經實現了單一配件生產到整車“交鑰匙”工程的轉變,今年產值有望突破億元。隨著訂單增加,提升產能正被提上日程。
“相比去年,今年企業接到的訂單有明顯增加。據我了解,這也是業內較為普遍的現象,訂單減少的企業比較少。”一家制造業企業內部人士透露。
然而,相對于情況普遍較好的機電制造業,傳統的行業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建材展區一家瓷磚企業展位面前,一張用英文寫著“我們歡迎中小訂單”的標語被掛在醒目位置上。去年以來,建材行業整體面臨產能過剩、出口需求不旺等問題,企業訂單量下滑較大,出口柜量幾近腰斬。為了保證訂單量,中小客戶正在成為新的支撐。一些中小客戶帶來的訂單甚至能占到企業在廣交會訂單總量的六成左右。
一季度很差,在廣交會上感覺到一點回暖,“這是一個階段,熬過去就好了,努力也沒有用,銷售疲軟了,沒人買,升級也沒有用,下滑的速度大,盈利也不多,熬著唄。”一家建筑材料企業負責人表示。
制造環節智能化
制造業通過“中國智造”迎來春天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模本”——科技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必要動力。
“每個公司都會摸索轉型升級,但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對于傳統的貿易型包括工廠型企業,轉型升級很困難,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這幾年工廠在資金融資方面都會出現困難。”雙聯電子的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智能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蘊含著巨大潛力,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部分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據媒體報道,在江蘇邦源的包覆紗生產車間,300多臺機械正快速紡紗,原來需要七八十人的車間,目前只需不足30個工人值班,不僅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而且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也更高。
上述紡織企業也努力地對設備進行了升級,并竭盡全力開拓新市場。但這樣的轉型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較少,并沒有真正的創新,更多的是引進韓國等地的技術,模仿和學習,同時采用日本和英國等高附加值的原料,增加價值。在市場分工細化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大方向,是成為大企業和品牌企業的貼牌商或從事產業鏈上的配套環節。
“中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新常態,企業應仔細研讀國家政策,緊跟國家大戰略,從中聚集政策勢能,并轉化成企業發展能量,在核心技術研發上下功夫,以助力企業進行產業創新和成功轉型。”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