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視察江西時指出,“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法、減法一起做,既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又主動淘汰落后產能,騰出更多資源用于發展新的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獲得更大主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發動機”,無論是結構優化,還是要素升級,抑或是制度變革,其核心都是創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創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動力問題,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用創新引領產業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了,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去年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以創新、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學整合資源要素為手段,以轉型升級為方向,更多依靠政策導向引導市場行為,更多依靠創新創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多依靠資本運作解決投入問題,更多依靠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多依靠法治思維化解發展矛盾,努力實現速度和質量效益相統一、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的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是前提。我們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我省的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新的產業支撐和增長動力。
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不少科技研發成果之所以長期“養在深閨無人識”,說到底是科技成果產出能力與轉化能力不匹配,產學研合作渠道不暢。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就是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向創新創業要活力,切實抓好《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督促檢查和評估考核,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加強“雙創”幫扶,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為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人員提供支持與幫扶;要切實強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平臺的示范、引領和集聚功能,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產業孵化的“高地”。
要著力推動產業的全面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調結構。要發揮好我省的比較優勢,著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打造生態農業品牌,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骨干企業,實施重大項目,搶占發展先機,強化產業優勢;大力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促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創新消費模式,打造新引擎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從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實現從投資和出口驅動的“外循環增長模式”向創新和消費拉動的“內循環增長模式”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緊盯需求側。
提升商品品質,帶動消費升級。物美價廉,一直是我國很多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核心要求,它體現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價格的“雙重標準”。然而,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消費市場特征、消費者價值偏好已悄然發生變化。近年來,中國“跨境通”交易額的迅猛增長、國民大量的“海淘”行為都表明,消費者對“物美”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因此,我們要全面提高商品標準化水平,以更嚴的標準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促進消費品質量的全面提升;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進跨地區、跨部門信用獎懲聯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嚴懲假冒偽劣、質價不符等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消費者放心消費,進而更好地拉動內需。
擴大服務型消費,推動消費擴張。當前,我國的產能過剩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與此同時,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也相當突出。傳統產業供給滿足的是消費者對于衣食住行的有形商品需求,由此帶動了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房地產及汽車等產業的較快發展。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有所減弱。展望“十三五”時期,消費需求結構將呈現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消費者對教育、文化、體育、健康等服務型消費的需求更為迫切,對旅游、養生、娛樂的需求明顯增強。因此,我們必須將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將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由簡單的衣食住行轉向更高層次的科教文衛和旅游、養生、娛樂,將經濟發展模式由低成本、高耗能、高污染向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轉變。
創新政策供給,牽住“牛鼻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強化制度供給,保證市場對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使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引導需求、創造需求。
要加快推動要素供給政策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包括宏觀政策的必要調整,還體現在微觀層面。要通過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進一步開放要素市場,打通要素流動通道,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在資本要素方面,要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機制,鼓勵金融創新;推進土地審批制度的改革,擴展建設用地空間;完善企業破產退出機制,加快處置“僵尸企業”,通過市場機制將存量資本及勞動力資源轉移到更有效率的領域。在勞動要素方面,要注重勞動力質量與結構的提升,增加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的投入或稅收優惠,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實現人力資本的供給升級。在技術要素方面,要鼓勵技術與金融、資本結合,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要認真落實中央和地方的各項惠企政策。目前出臺的各類惠企政策量多、面廣,但在一些地方還存在條塊分割、相互銜接不夠的狀況。要強化中央、省和市縣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惠企政策的配套銜接,真正從企業需求出發,研究制定惠企政策的配套措施,確保政策條款有的放矢,通過完善政策供給激活“一池春水”。要引入第三方評估,特別是引入企業評價指標,對出臺的惠企政策落實效果進行評估,避免制定政策“自拉自唱”或受部門利益羈絆“自導自演”。同時,建立政策的調整修訂機制,對收效不明顯的條款及時進行修改完善。
創新政府治理,優化軟環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嚴格規范政府的行政方式,一方面要簡政放權,管住自己的“手”;另一方面要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營造合法經營、公平競爭、高度法治的市場環境。
要切實尊重并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當是“市場型政府”,主要職責是把法律、法規、標準制定好、執行好,形成一個可預期的市場,更好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必須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要構建發展新體制機制,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要著力構建新時期新型政商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要“放手”而不是“甩手”,因此,政商關系是始終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健康的政商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而摻雜了利益勾兌的政商關系則是絆腳石。我們既不能將政商完全隔絕開來,也決不允許消極、腐敗、墮落的政商關系存在,解決辦法就是構建積極、健康、向上的新型政商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就政商關系發表重要講話,用“親”“清”兩個字高度概括了新型政商關系,可謂切中時弊。對領導干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可見,新型政商關系本質上還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做到守底線、分公私、講責任,實現交往有道、于公有利、于發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