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或成中國鞋企最大“遷居地”
在2015年,中聯部組織的非洲主流媒體考察團抵達泉州進行參觀走訪。在參觀了361度公司后,非洲媒體人表達了他們對泉州制造的贊美。“鞋服質量非常好,而且價格很便宜,物美價廉。”來自《贊比亞時報》深度報道副總編斯坦斯洛斯·恩戈薩說道,中非商貿模式主要為中國向非洲出口成品,希望今后可以進行更深度合作,在贊比亞開設工廠,幫助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事實上,在TT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發達國家為主要成員)談判完成的國際貿易大背景之下,包括非洲在內的“出口跳板”,已成為了中國企業們尋求出口突圍的多個潛在路徑之一。譬如位于北非西北的摩洛哥,正利用其緊貼歐洲、接近北美的地理優勢,以及唯一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議的非洲國家角色,去吸引中國的全球性制造企業。
對于“中國制造”,尤其有著巨大產能、出口導向的制造企業尤其來說,投資非洲還有著跨非洲的考慮。根據公開報道,華堅在投產當年就成為埃塞最大的出口企業,到2015年4月份,華堅在埃塞俄比亞的工廠向歐美出口了384萬雙成品鞋,“為埃塞創造了最緊缺的外匯4449萬美元。”
2011年8月,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的梅萊斯前往深圳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開幕式。其實,他那次中國之行更為重要的目的是要把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帶回祖國,發揮埃塞生產要素的低價格優勢,發展本國的輕工業,解決國內接近半數人口失業的問題。
在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建議下,梅萊斯前往廣東東莞考察了為發達經濟體代工生產鞋類商品的華堅集團,并邀請他們前往埃塞進行投資考察。緊接著,2011年9月,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便應邀帶團到埃塞俄比亞考察。2012年1月雙方簽約,只用了三個月便開始了生產。
熟悉華堅鞋企經營管理的人士描述,在建立廠房后,華堅管理層在中國數十名員工帶到當地,讓非洲工人與中國員工一起生活、上下班,直到非洲工人熟悉“中國制造”的工作模式和流程為止。
“華堅的非洲工廠內部可以用壯觀來形容。工人們有條不紊的生產。參觀過的人都說,過去沒想到中資企業能有這樣的情景,在非洲雇傭著如此大規模的當地工人。”此外,華堅還計劃在亞的斯亞貝巴籌建一個工業園,以服裝、鞋帽、電子等輕工業制造為主,總投資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