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軍:“十三五”時期紡織工業的發展形勢與重點任務!
近日,2016中國紡織創新年會·柯橋峰會在紹興市柯橋區隆重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發表了題目為“紡織工業發展形勢與任務”的主題演講。她指出,“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產業格局進一步調整,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要求更加緊迫。我國紡織工業具有建設紡織強國的戰略機遇,但也面臨嚴峻挑戰。
首先,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重大機遇。人工智能展現出巨大潛力,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催生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隨著綠色供應鏈、零排放等產品設計與生產理念不斷興起,生態環境要求更加嚴格,綠色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重要趨勢。
其次,消費結構升級為紡織產業升級提供新空間。全球紡織品服裝消費將繼續保持增長,中國紡織品服裝消費總量繼續擴大,品質品牌消費為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提供新機遇,個性消費、便利消費是推動模式創新的重要動力。
再次,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緊迫。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加劇我國向中高端轉型壓力;雙邊區域貿易安排推動全球貿易體系重構;并且,我國傳統比較優勢下降,新優勢尚待培育;制造業成本不僅高于東南亞、南亞、東歐,中國的土地成本、物流成本、銀行借款成本、工業用電和人工成本甚至接近美國制造業成本。
最后,曹學軍介紹了國家對于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的總體要求與重點任務。
一、強化創新驅動,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通過建設和完善紡織行業技術創新聯盟、紡織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及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生產和應用協同創新;以纖維新材料、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清潔生產技術、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等作為發展重點,促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技術產品的產業化;紡織生產方式向柔性化、精細化、智能化、服務化,企業組織管理架構向扁平化、平臺化、開放式發展,加強數據應用開發,提高供應鏈協同和精準營銷能力。
二、實施“三品”戰略,改善供給結構。優化標準體系框架,加強嬰童服裝等終端消費品的質量標準比對,推進紡織品服裝標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強產品設計開發,加強新材料、新工藝的集成運用,加強與上下游、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加大各種功能性、時尚性、綠色健康產品開發,著力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加強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貫徹落實。
三、加強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紡織制造數字化、智能化。加強數字化自動化設備、替代機器人、在線質量監測系統、自動包裝、智能倉儲、專用傳感器、系統集成軟件等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關鍵設備的開發;通過培育智能生產新模式,解決大批量個性化定制中的三維測量、訂制規范、虛擬試衣等技術問題,在服裝、家紡領域推廣定制、預定制生產新模式,滿足個性化升級需求;以生產自動化、工藝質量在線監測、自動輸送、自動包裝倉儲為重點,在棉紡、化纖、印染、針織、服裝等行業開展試點示范,培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化智能生產解決方案。
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制定綠色制造系統標準以及清潔生產評價體系,修訂落實印染、粘膠、再生滌綸行業準入條件。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綠色纖維、綠色企業等綠色評價體系;開發推廣節能、少水、減排等清潔生產技術,組織清潔生產應用示范,以印染行業為重點,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降低全行業產品水耗,提升結構、管理節能節水水平;加強綠色生態設計,構建從原料、生產到消費的綠色供應鏈,建設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企業,開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試點示范。
五、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競爭力。東部在向中高端轉型中發揮引領作用。加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互動,優化產業分工布局,發展中西部特色優勢產業。支持新疆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裝、針織等終端消費品;更好地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發展;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支持和骨干企業兼并重組、業務轉型,培育具有國際化運營能力的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