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站穩“互聯網+”風口 另辟蹊徑為企業出海“搭橋”
過去兩年來,基于政策和人口紅利的跨境電商進入井噴式發展。不管是新型行業還傳統行業,都紛紛借力跨境電商向海外航行。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約5.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0%,跨境電商平臺企業近萬家,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超過30萬家。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是給中國外貿企業的出海大船送上“東風”。大龍網常務副總裁朱福興興奮地對記者表示,以前“中國工廠—中國出口商—海外進口商—海外批發商—海外零售商—海外消費者”的長鏈條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顯著縮短了。
作為一家跨境電商B2B平臺,大龍網在日前召開的119屆廣交會中已小試牛刀。眾所周知,像廣交會這樣的大型實體展會最大優勢在于現場體驗——不論是機械裝備還是服裝鞋帽,買家一般都希望到現場摸一摸,看一看,才能確保心中有數。但持續1個月廣交會總有落幕的一天,我國外貿企業與海外客商近距離接觸的需求卻長期存在。
互聯網時代下,痛點催生機遇。大龍網分布在全世界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網貿館恰恰能滿足中國外貿企業進一步接近海外本土市場的需求。
朱福興介紹,網貿館采取的是“前展館后海外倉”模式,通過展館內場景化的體驗,加深國外零售商對中國優質商品的了解,幫助國內中小型制造企業直接對接海外零售商。
“前展”是把中國優質產品以樣品的形式在展館展示里,海外采購商進入展館之后,可以使用大龍網自有的APP“約商"掃描樣品上的二維碼,就能馬上跟中國的品牌商進行溝通和下訂單。產生訂單之后,如果海外倉中供貨充足,即可直接發貨,3-7天就能到達采購商手中;如果供貨不足,信息將反饋到出口廠商,廠商從國內進行調配和發貨,而大龍網將提供物流、結匯、通關等一系列的綜合服務。
“對于出口供應商來說,貨品輕輕松松就能跨境;而對于進口采購商來說,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樣品,轉頭在網上就能下單。”朱福興總結道。“我們相當于把廣交會開到海外客戶家門口。”
長期與大龍網合作的重慶市摩托車配件流通協會會長周少鋼更是直接把網貿館稱為“永不落幕的廣交會”。
周少鋼表示,通過這個網貿館這一模式可以顯著降低中小摩托車配件商戶的中間成本,“去中間化”使得中小商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大大的提高。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龍網在助力中小型外貿企業融入海外本土市場的同時,自身也獲益良多,憑借著這樣一種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網貿館模式,大龍網在去年外貿形勢嚴峻的情形下,產生了306億元人民幣的平臺流水,同比增長32%。
嘗到了渠道扁平化帶來的甜頭后,大龍網又將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運用于跨境電商產業的其他領域。據朱福興介紹,海外網貿館展館內遍布傳感器,用于記錄采購商在館內的活動情況,包括場館內人群分布情況、每種樣品的瀏覽人次、在樣品前的停留時間等。這些來自海外的海量消費數據經過大龍網大數據平臺處理后,在“約商”平臺實時反饋至國內出口廠家,讓這些出口制造企業能夠有的放矢地針對海外消費者需求進行定制化的研發和生產,并同步將這些信息通過約商平臺反饋至海外零售上,打造全新的C2M出口模式。
朱福興對記者說:“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和物聯網數據的采集,讓我國外貿廠商的"無序化"生產變得更加有序,使得我國的出口產品從"會賣"發展到"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