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獻策浙企“走出去”:提高貿易質量 加大海外并購力度
“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如是形容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在5月21日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轉型發展論壇”上,王忠明指出,對于民企林立、資本雄厚的浙江而言,單純依賴的對外貿易,并非經濟健康發展的長久之策,“走出去”結構也應呈現多元化。
“到洋人的地方,做洋人的老板。”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擁有更多中國血統的跨國公司已成發展所需。據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為346宗,交易金額達到55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跨國并購體現中國企業“走出去”結構上的豐富和升級,更是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后,實力積蓄使然。
浙江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浙企參與海外并購,已是蔚然成風。
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溫州商人收購英國衛視臺,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印度等國建立光伏電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以并購或資本投資布局海外市場。
王忠明對此評價,像收購沃爾沃這樣的案例,恐怕只有在浙江的民企才敢夢、敢做,并最終成為現實。
浙江省商務廳廳長周日星介紹,浙江省是民營企業走出去采取直接投資的最多的省份。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140億美元,引進外資169.65億美元,對外投資的數額與引進外資的數額基本持平。
在良好的政策利導下,浙企應如何加大海外并購力度,提高并購質量?政府又該如何提供好服務,當好“店小二”?
王忠明建議,企業應以技術為導向,有效帶動轉型升級,搶占技術制高點;同時,完善相關全局化部署,抓住當前海外市場低迷,并購成本較低的機遇。
他也指出,為保證境外并購的價值在資本市場中充分體現,并注重利用國外資源,提高企業自身的國際認知度;政府也應提供更到位的公共服務供給,發揮外交、境外使領館在對接跨國并購中的作用。
此外,于外貿大省浙江而言,大而不強也是一“老大難”問題。
浙江省商務廳數據顯示,從改革開放到“十二五”末期,浙江省出口貨物貿易總額已經達到2767億元人民幣,超越上海,排名中國第三,同時也是提供貿易順差最多的省份。
然而,縱觀產品出口結構,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一直保持在40%左右。由于過半數的涉及出口的企業為小微企業,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缺乏,讓浙江制造一直在價值鏈的中低端徘徊。
在當經濟前轉型升級的要求下,浙江欲做出口強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當前的出口結構亟待優化。
為此,周日星建議,浙江應走上一條質量、技術、品牌、渠道共同發展的新路子,提高品牌銷售的比重,掌握更多自主銷售渠道,利用創新驅動,改善工業產品結構,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份額。
同時,他還指出,浙江還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服務貿易水平提高來推動貿易結構轉型升級。
據悉,第四屆“中國轉型發展論壇”是由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與浙江省商務廳共同主辦,此次論壇主題為“新開放·新動力·新格局”,共有200多名國內著名專家、知名浙商、高校師生以及地方政府代表出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