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世界舞臺的裁縫能手
黃開旋渴望有自己的車間自己的團隊。
“這里要注意,我來弄你留心看著。”黃開旋從學徒手中接過熨斗,將一塊方形布料四面小心折起,仔細用熨斗燙平。
面積十多平方的“車間”局促而簡樸。四面靠墻的位置擺放著幾臺縫紉機,中間的兩個活動衣架妥帖地“穿”著做好的西裝,地上擺滿了白色布料和各種設計書籍。如果不是一邊的柜子上擺滿了各種獎狀,很難想象,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誕生國家級縫紉能手。
從老家龍川到惠州,基本依靠自學摸索近20年后,黃開旋克服了血友病帶來的諸多不便,在2015年7月成為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男裝制作項目的冠軍,不久前還走出國門,代表中國到法國參加世界級殘疾人縫紉比賽。
1.為生計,每日12小時磨煉縫紉技術
身形有些瘦弱,心態卻非常平和,這是黃開旋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黃開旋的“車間”隱身在西湖周邊曲折街巷中一棟老舊的居民樓里。打開鐵銹斑斑的房門,黃開旋正在手把手教學徒熨燙的技巧。
就著半杯涼開水,黃開旋講述起自己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黃開旋的身體就經常出血,但不知道是什么病,“那個時候對血友病的認識還很少,一些大醫院的醫生也不清楚是什么病。”直到14歲,黃開旋被確診為血友病患者。到了十八九歲的年紀,不打算繼續讀書,黃開旋就想著學一門手藝。在龍川,他跟隨一位老裁縫學習不到一年后,聽從一名朋友的建議來到惠州打工。從此與惠州,與縫紉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生地不熟的黃開旋,在河南岸一間服裝廠找到了工作。這家服裝廠的主打產品是牛仔裝和牛仔褲,每天要做12個小時,周末也不能休息。“現在打工每周只要做五六天,那時候到了周末最多晚上不用加班。”原本就因為血友病而不能長時間勞累的黃開旋,為了生計足足做了五年。不過,對于“做的多,也就做的好”的縫紉工作來說,那段時間也讓善于琢磨的黃開旋積累了不少經驗。2002年前后,黃開旋從工廠離職,開設了作坊式的縫紉工作室,直到今天。
“創業”的日子依舊艱難。“做生意需要人脈,我在惠州認識的人不像有些企業那么多,訂單自然也不多。”對黃開旋來說,還有另外一種壓力不肯輕易離去:2006年左右,黃開旋在內的惠州血友病患者面臨缺藥的窘境。沒有充足的藥物支持,血友病患者就難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更不要說開創怎樣的事業了。
好在隨著社會各界對血友病的日益重視,血友病被納入特定門診,很多病友也自發組織起來互相幫助。“現在我的用藥,已經可以做到滿足預防治療的需求,每3天用一次藥。”黃開旋說,預防治療也就可以預防各種出血,避免出血引發的更多病癥,對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很有好處。
2.出國門,廣東省技術能手的風采
3月20日的凌晨,北京國際機場。黃開旋從這里乘上飛機,第一次出國。數小時后,他來到晨曦中的巴黎。匆匆瞥了巴黎之后,當日下午他乘坐火車便來到此行的終點——法國波爾多。
作為法國第四大城市,波爾多被稱為世界葡萄酒中心,風景旖旎。不過,來這里參加世界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的黃開旋,并沒有太多空閑和心思欣賞。
24日,抽取比賽工位號之后,黃開旋試了下比賽用的縫紉機器,“和國內比賽沒什么不同,都是電腦操作的。”他也稍稍放心了些。比賽當天,在男裝制作組的項目上,15位來自15個國家的殘疾人縫紉能手,用6個小時完成比賽。遺憾的是,黃開旋未能取得好名次。
“比賽的時間安排比較好,6個小時分為上午和下午兩段,比賽氛圍也很輕松,不像國內比賽那么緊張。”黃開旋說,比賽中不能看到其他選手參賽的情況,自己的外語也不好,所以和其他人沒什么交流,這是自己比較遺憾的地方。
黃開旋能有機會走出國門作為國家縫紉能手參賽,要從半年之前說起。
2015年7月,黃開旋參加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得男裝制作項目第一名的成績,并榮獲廣東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在此之前,黃開旋已經在廣東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過關斬將,并按照全國比賽組織方公布的參賽作品樣板,在廣州接受了一個月時間的培訓。然而,全國比賽的難度依舊有些超出他的預期。比賽要求在5個半小時內制作一件西服,中間只有半小時吃飯的時間,比賽的評分也非常嚴格,“時間只要不超過就可以,主要是縫紉的內外質量。每一條線的均勻情況都會進行打分。”最終,黃開旋以總分95分的成績力壓其他選手(滿分100分)取得這個項目的冠軍。
3.敢追夢,渴望擁有自己的車間
日前,微電影《勇敢追逐——阿旋的故事》首映在惠州橙天嘉禾影城華貿店舉行,影片長約16分鐘。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黃開旋參加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前夕,他的媽媽生病住院,黃開旋一個人照顧年幼的女兒,自己又因為工作室趕貨、沒有及時服藥而病倒了。慶幸的是,黃開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尤其是惠城區殘聯和志愿者的幫助,最終克服困難,順利參加全國的比賽,并獲得了第一名。
“關于我的病,我的工作和比賽的經歷都是真實的,但有些情節屬于藝術。”黃開旋說,母親暈倒的就是電影設計的情節,“我的媽媽身體還可以”。不過,影片中為保證質量不惜成本重新制作服裝的情節,則源于他的真實經歷。
多年前,黃開旋接到一個制作工裝的訂單,拿出一份布料給對方看,得到認可。然而,制作出的成衣卻遭受對方退貨:衣服做的有些通透,工人接受不了。于是,黃開旋便拿回來換了布料重新制作。訂單涉及的金額只有幾千元,但黃開旋對這件事仍舊記憶深刻。他說,雖然是按照對方要求的布料制作的,但小塊的布料與大塊布料的效果存在差異,當時自己沒能提醒對方,所以還是自己當時不夠仔細。
近段時間,黃開旋接的服裝訂單以電子廠等企業的工裝為主,每一單的量還可以,但客戶數量不多,所以也還能忙得過來。然而,已經走出國門的黃開旋,自然不滿足于此。
“我想有自己的車間,有自己的團隊,做更好的服裝。”黃開旋說,不斷有人想要跟他學、跟他做,也不斷有朋友介紹訂單過來,但工作室的規模太小,難以滿足需求,但要租賃廠房和設備等,資金又面臨20萬左右的缺口。
當記者問起,作為獲得全國冠軍的技術能手在縫紉上有什么訣竅時,黃開旋說,做衣服沒有什么技巧,縫紉就是一門手藝,多聯系自然就熟練。關鍵是在練的過程中要多摸索,“手藝也需要悟性,悟性有了,就是多看書,多學習,多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