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商因企制宜 力求轉型升級破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福建服裝、鞋業、傘業迅猛崛起,為當地縫制機械商貿企業提供了快速發展機遇。但隨著下游產業轉移及分化,原有生存空間不斷壓縮,面對新常態,福建經銷商因企制宜,通過業務轉型、渠道升級、服務延伸等多項舉措積極求變,力求破局。
1、福誠:轉型為整體服務商
作為商貿領軍企業,福誠將信息化建設、互聯網技術引入設備銷售之中,實現了營銷模式的創新發展。針對近年來福建市場的變化,福誠相應地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信息化對接方面,福誠將生產與經營融為一體,通過成立新的子公司與甲骨文合作,主要進行管理軟件的生產,用于用戶的信息化管理改造;配合品尚電商的全產業鏈體系,提供整廠解決與智能設備支持。
自身渠道建設方面,逐步培養有潛力的二級分銷商實現發展壯大,并協助他們加大推廣力度,將中小型終端戶納入服務對象范疇。目前,福誠代理的各品牌均已建立起一定數量的分銷商隊伍,基本覆蓋了整個福建市場。
業務轉型方面,福誠根據自身掌握的客戶資源,針對客戶的生產工藝和痛點,為客戶提供生產流程診斷和解決方案,并與客戶聯合進行設備研發。同時福誠推出設備租賃業務,形成了整套的管理機制和流程。
2、宏運:整合產業鏈資源
經過26年深耕細作,宏運在福建市場建立了穩固的客戶群體。在新形勢下,宏運深挖商貿資源整合職能,積極求變,逐漸建立起了新的競爭優勢。
宏運通過上游整機生產(富山)的獨有優勢,滿足了下游電商企業對設備適用性的多變要求,提供了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所需的實時服務,以設備定制化的快速相應,迅速打開了這一類客戶群體。
此外,宏運加大“走出去”力度,直入終端。發動全體營銷人員深入到用戶一線,征集設備需求的同時,了解用戶關聯產業如布料、輔料的相關情況。在綜合分析后,通過自身優勢資源加以整合,聯合產業鏈關聯供應商一道,共同為生產用戶提供優化服務。
同時,針對市場需求降低,競爭日益激化的現狀,宏運對現有客戶進行重新梳理,主動放棄了部分無發展前景和意愿的客戶,規避了潛在風險。
3、恒利:個性化定制研發
恒利通過兩年多的時間,逐漸轉變業務模式,放棄整機品牌代理,潛心專注于設備改造,使之成為“專機”,并將改造設備的研發范疇從傘業設備向著家紡、旗袍專用縫制單元甚至是整套流水線方向延伸。
目前,恒利研發改裝的專用設備實際使用效果得到檢驗,獲得了市場和用戶的認可,與很多用戶合作開發了整廠設備自動化解決方案。
同時,恒利與有關行業組織達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將聯手打造旗袍高端定制專用設備的聯合開發,實現旗袍的快速定制成衣,在福建打造標準化樣板工廠,向全國進行推廣。
在研發方面,恒利采取借用外力的方式,與國內大專院校的聯合,提升了自身研發能力。目前,恒利已形成“收集下游需求→確定設備改造方向→院校配合研發落地→生產流程優化”的整套良性體系。
4、眾利:變設備銷售為技術共享
從巔峰時期的超50人團隊,到目前的20余人,眾利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自我革命式的轉型。其最大變化,是完全放棄設備銷售,將主營業務模式轉為向經銷商同行提供技術共享,針對用戶需求進行設備升級改造和生產診斷,從中收取服務費用。
“下游用戶因為人工貴等原因轉向北方和中西部區域,但當地經銷商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在響應、滿足設備個性化需求層面,短時間內還難以匹配。”幾十年的商貿服務經驗,讓眾利積累了眾多“技術對接模塊”,以此為基礎,眾利選取較為熟悉的客戶領域,梳理出生產工藝和設備需求共性點,與部分中西部及北方經銷商進行了深度合作。
從實際效果看,首先,新業務模式突破了區域限制。其次,放棄設備銷售后,眾利調整了人員組成,極大地節省了成本,而售后維修人員的縮減為技術人員的增加騰出了薪金空間,研發團隊的增強更反推新業務快速發展。
5、遠通:積極拓寬業務范圍
在市場整體環境下行的背景下,處于中小規模的遠通積極拓展業務范圍,轉變店面銷售模式,逐漸建立起公司化運營制度和管理體系,提升了自身形象實力,將原有的小散客戶群體向中型用戶群體延展。
面對電腦平縫機滯銷的壓力,結合當地市場針織生產企業較多的特點,遠通加大對電腦包縫機、繃縫機的推廣力度,采取租售結合方式,推出了短租、長租等多種可選業務,不僅拓寬了業務范圍,更迎合了用戶需求。目前,在接受信用綜合評價后,用戶可以以較低的投入成本拿到設備進行生產。
據了解,租賃業務大多采用舊機(二手縫制設備)進行,一般十天起租,綜合核算后利潤較為客觀。據了解,今年以來,租賃已經成為福建商貿企業廣泛采用的新型業務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