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總局:自孟加拉國進口服裝質量堪憂
近期,質檢總局在其門戶網站上公布了《2015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2015年全國檢測抽檢進口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率為5.87%,同比下降1.62個百分點,主要為纖維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標識標簽不合格。對于質量安全不合格的貨物批次,孟加拉國取代了意大利,成為2015年度進口服裝質量問題最多原產地。而從批次不合格率來看,最高的國家與2014年相同,仍然是美國。
抽檢率同比上升不合格率同比下降
進口服裝自2011年被納入法檢目錄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多次出臺擴大進口政策,進口服裝檢驗批次和金額連續5年增長。2015年,全國共有22個直屬局有進口服裝業務,實施進口服裝檢驗共計74877批,同比增長6.32%;貨物總計24396.95萬件及3446噸,貨值12.89億美元。上海連續多年成為全國最大的進口服裝口岸,進口服裝批次占全國進口服裝總批次的68.79%,金額占總金額的67.61%,其次為北京、深圳、廣東,該四地在批次排序、金額排序上均列前四。
其中抽樣檢測進口服裝31312批,檢測抽檢率為41.82%,比上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檢出質量安全不合格貨物1839批,貨物總計113.29萬件,貨值1038萬美元。全國檢測抽檢進口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率為5.87%,同比下降1.62個百分點。
從進口服裝類別來看,抽樣檢測的31312批進口服裝產品中,主要分為嬰幼兒服裝、兒童服裝、成人服裝及其他服裝。這三大類的批次不合格率由高到低為成人服裝7.62%,兒童服裝7.3%,嬰幼兒服裝6.59%。2015年兒童服裝不合格率大幅降低,同比降低28.74%,嬰幼兒服裝的不合格率也下降了1.19%。
對于質量安全不合格的貨物批次,按照原產地和地區來統計,2015年度進口服裝質量問題最多的是孟加拉國,為122批,占不合格總批次的13.35%,取代了上年居首的意大利;意大利以107批位居第二,占11.71%;第三為印度,100批,占10.94%;第四為土耳其,99批,占10.83%;第五是中國,占10.61%;第六為印度尼西亞,占7.44%。此外,韓國、越南、葡萄牙和柬埔寨等國家的進口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也比較突出。從批次不合格率來看,最高的國家與2014年相同仍然是美國,不合格率高達10.28%;其次是韓國、中國和意大利,分別為7.55%、5.17%和4.93%。
纖維成分項目不合格應受關注
在質量安全項目檢測中,纖維成分項目不合格1045例,占總體不合格批次的54.37%,在所有質量安全項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比上升11.72%。其次為色牢度和pH值,分別占23.36%、15.82%;甲醛項目不合格占5.83%,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項目不合格占0.52%;異味不合格項目占比最小,為0.10%。
纖維含量屬于消費者比較關注的一個項目,也是服裝企業向消費者傳達產品部分價值的直接方式,如果服裝面料的實際纖維成分含量與標注的內容不符,則會構成欺詐行為。國家質檢總局分析稱,纖維成分是2015年進口服裝質量安全項目中不合格率最高的項目,主要是申報纖維種類及含量與檢測值不符,存在以次充好、纖維名稱不規范、標識翻譯過程中出現錯誤等問題。
從質量安全檢測情況來看,色牢度的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2015年占不合格項目批次的23.4%,批次不合格率為1.72%,主要出現在色彩較為鮮艷的服裝上,在“快時尚”品牌中尤為嚴重。涂層/植絨印花面料、牛仔布等織物在耐干摩擦色牢度上易被檢出不合格。嬰兒服裝中也存在淺色面料的耐唾液色牢度不合格的情況。分析不合格的原因,一是品牌商更注重產品的外觀、手感、風格等特性,面料供應商為滿足這些要求,可能通過降低染色溫度、縮短染色時間或縮短水洗程序等方法降低染整加工對面料的傷害,這些工序的偷工減料導致色牢度不合格;二是來自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品牌服裝及面料,為了滿足當地嚴苛的環保、能耗要求,面料生產商為了減少排放、降低成本,使用的成品面料殘留大量浮色,導致色牢度不合格。另外,有些企業對我國檢驗標準要求、檢驗方法的差別、判定的差別不熟悉,全球采購在質量控制上有所放松。
此外,氣溫較高的春夏季是甲醛含量和pH不合格的高發期,這是因為春夏季氣溫較高,消費者偏好選擇較輕薄亮麗的服裝,尤其是吸水性能較好的棉質輕薄服裝,由于面料的平萬米克重較低,需要多次進行抗皺處理及漂白處理,由此添加甲醛或是堿性調整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導致pH和甲醛值超標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紡織企業大量轉向東南亞國家,但當地人才素質低、質量把控不嚴等問題也帶來不少隱憂,導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