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巧手一臺縫紉機“拴住”顧客23年
在沙河口區新橋街,有一家不起眼的私人定制服裝工作室,雖然店主姜濱早已取得了營業執照,但卻沒有掛上牌匾,“我的客戶都是口口相傳找到我的,不需要打廣告,搞門面。”姜濱的自信來自他取得的一本本技能競賽獲獎證書,也來自于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創業歷程。
創業之初他就敢喊高價
姜濱的工作室只有三四平方米,放著幾臺縫紉機,然而,店內擺放的證書和獎杯,讓人覺得他的手藝一定不錯。
姜濱先后獲得過第二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縫紉工(男裝制作)項目第四名、遼寧省第三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服裝裁剪類金獎、大連市第二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服裝裁剪一等獎、第六屆遼寧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男服制作第一名。
1969年,姜濱出生在瓦房店,由于小兒麻痹落下殘疾,只能靠拐杖行走。因為母親做得一手好針線,他萌生了當裁縫養活自己的想法。1990年,姜濱高中畢業后就在一家私人服裝店當學徒。3年后又報名參加了大連輕工業大學的自考班,“那個時候我在車家村租了一個小磚房,開起裁縫店。白天干活養活自己,晚上去上課。”姜濱說。
據他介紹,開店后第一周完全沒有生意,一是周邊已經有多家服裝店,二是姜濱要的價錢比別人都要高。他還記得自己的第一位顧客曾問他為什么做西褲要價這么高,他說先做出來,不滿意不要錢,最后顧客高高興興付了款。3年后,他的服裝店在周圍小有名氣,自己還順利取得了大專文憑。
再次創業干起私人定制
2003年末到2007年,在市殘疾人就業管理中心的幫助下,他在一家服裝公司負責服裝cad(計算機輔助服裝設計)工作。在服裝公司工作期間,他還參加了海燕班,獲得了本科學歷。雖然工作穩定,但他一直懷揣創業夢想,于是決定再次創業。
2008年,姜濱購買了7臺縫紉機,雇了10名工人,給服裝店做代加工,“剛開始也沒有活,但是服裝廠發現,我干的活返工率最低,活就多了起來。”姜濱說,這次創業他投入了所有積蓄,為了省錢連婚禮都沒辦。“感謝我的愛人,拎著包過來就算嫁過來;也感謝殘疾人就業管理中心,給予我創業基金,讓我購買了急需的機器。”采訪中,對于創業的艱辛,他描述的很少,對于他人的幫助倒是講的很多。
2014年,由于人工費漲價,姜濱決定干私人定制,將機器送給3名員工,讓他們在家加工服裝,他和妻子在工作室里工作。“私人定制是很有市場的,現在大家都希望穿出個性,我也在不斷追逐時尚。”姜濱說,截至目前,他已經為上百名客戶私人定制服裝,常客就有十幾人,其中一位女士從1993年就在他這兒做衣服,一直到現在,幾乎每年都要做幾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