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優化產業布局 扶持傳統產業依托品牌闖市場
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法寶,惠東鞋企積極研發新款女鞋搶占市場。
突圍思路
摒棄沒有質量的增長、沒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點、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轉型
突圍路徑
企業
通過產品研發創新、設備升級創新、通路模式創新、運營管理創新、品牌傳播創新等手段,不斷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進一步練好“內功”。特別是技改創新和研發創新,可以通過淘汰清理陳舊工藝設備,加速技術設備現代化進程,快速提升生產效率和效益。
政府
主動搭建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加大優勢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力度。創造條件引導傳統企業“走出去”開闊眼界、闖蕩大市場,通過參加各類展會提高知名度,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形成外貿和內貿并重、網上和網下并行的市場格局。
2015年“雙11”惠州企業貢獻了9.3億元銷售額,比2014年增加4.4億元,同比增長89%,產生物流2.2億件。成績的背后也有惠州市傳統產業的功勞:真維斯服飾(中國)有限公司在當日的銷售額達到6000多萬元;富紳服飾突破260萬元,和2014年的190萬元相比,增長了60多萬元。
傳統產業插上 “互聯網 ”的“翅膀”煥發出新生機,這也折射出惠州制造到 “惠州質造”、“惠州智造”的嬗變。
惠州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擁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 “單打冠軍”,但整體產業創新意識和競爭力不夠強。惠州市傳統產業轉型之路何在?政府對此有何幫扶舉措?記者日前進行了采訪。
現狀
傳統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夠強
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過了以“輕、小、散、加”為主要特征的工業結構向臨港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結構轉變,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制鞋、家電、水泥等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
傳統優勢產業在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達266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8%。但傳統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夠強,如何讓老的產業變新、讓新的產業變壯,成為惠州發展面臨的課題。
在這一背景下,擺在傳統產業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摒棄沒有質量的增長、沒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點、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轉型。
惠州執政者和企業意識到,當經濟步入發展“彎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外延擴張來謀求發展,必須依靠轉型升級,在內涵提升、發展創新上下功夫,組織企業參加“惠貨網上行”、“廣貨網上行”等,加強和深化與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合作……
不少企業走出一條“向上曲線”
惠州市準確把握政府與市場關系,不少企業用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 “向上曲線”。產業布局實現由“點狀經濟”向“塊狀經濟”轉變、產業層次逐步由低端向高端轉變、經營模式從傳統營銷向“兩化”融合轉變、企業融資渠道由單一向多元轉變,這些都成為這條“向上曲線”上最美的風景線。
紡織服裝業、制鞋業、家用電器業……經過多年發展,一大批企業在各自領域深耕細作成為行業翹楚。然而,業內人士坦言,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用工成本的剛性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越來越大。去年9月,惠州市有關部門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發現,惠州傳統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偏低。
以惠東鞋業為例,大部分制鞋企業仍然采用家庭式管理模式,沿襲創業初期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
規模小、可貸款資產少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企業融資難,缺乏資金轉型升級。政府安排的專項扶持資金有限,難以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資金需求。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也一定程度制約著惠州市傳統產業發展。
突圍
創新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創新是發展的永恒動力,但創新因人而異、因企業而異、因產業而異。
作為本土制藥企業,市九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創新。創新的威力巨大:九惠制藥先后開發出國家級新藥安胃瘍膠囊等44個產品,獲國家發明專利10個。
“創新不是嘴上喊口號,而是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九惠制藥董事長黃輝球說,創新是九惠制藥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中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法寶,這更堅定了九惠制藥在產品創新上謀求突破的信心和決心。
“發展傳統產業靠傳統方法行不通,必須轉型升級。”富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成才說,富紳集團在廣東省服裝行業首個 “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等眾多光環下,為了適應消費者日趨多樣化的需求,也逐漸從產品銷售模式向提供服務模式轉變。富紳每年舉辦兩次訂貨會,不同的消費者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業務單元專業服務。
“變化與創新,讓富紳在市場大潮中堅定、穩健前行。”陳成才如是說。
傳統營銷向“兩化”融合轉變
世界上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企業。
隨著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惠州市傳統產業紛紛 “觸網”,經營模式從傳統營銷向 “兩化”融合轉變。
這個轉變并不是傳統企業單打獨斗的成果,各級相關部門也鉚足勁鼓勵和支持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開拓銷售市場。
這股勁迸發出了驚人力量。
惠東鞋業從改革開放初期起步發展,經過30多年的培育發展,形成了產品設計、原料供應、模具加工、成型組裝、產品包裝等配套齊全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惠東鞋業插上“互聯網 ”的“翅膀”越飛越高。據統計,2015年惠東縣有4000多家鞋企借助電子商務促進營銷,年銷售8000多萬雙,銷售額超50億元。
“點狀經濟”向“塊狀經濟”轉變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經過多年發展,惠州市傳統產業布局實現由 “點狀經濟”向“塊狀經濟”轉變。
紡織服裝是惠州市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全市現有紡織服裝企業2210多家,2015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產值497億元。
惠州是全國絲光棉研發起源地,是全國絲光棉技術研發和檢測中心。惠州市建成了絲光棉技術產業基地,完善了以原料供應、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的產業鏈條,集群帶動效應明顯:年產絲光棉2500多萬件,產值約17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惠州市傳統產業逐步實現由 “一人一廠”、“一家一廠”、“前店后廠”的 “點狀經濟”向“一鄉一品”、“一縣一品”、專業產業區和專業市場的“塊狀經濟”發展轉變,逐步形成以博羅石灣、園洲、龍溪,惠陽淡水、新圩、沙田,惠城水口、惠環、小金口為主的紡織服裝業;以惠東大嶺、黃埠、吉隆為主的制鞋業;以惠城區、仲愷高新區為主的家用電器業,以及龍門水泥業等具有行業區域特色,集原料供應、模具加工、成型組裝、包裝裝潢、產品銷售服務等“一條龍”的產業集群。
爭創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
“企業轉型升級的出路在于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化危為機。”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說,企業應該通過產品研發創新、設備升級創新、通路模式創新、運營管理創新、品牌傳播創新等手段,不斷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進一步練好“內功”。特別是技改創新和研發創新,企業可以通過淘汰清理陳舊工藝設備,加速技術設備現代化進程,快速提升生產效率和效益。
除了練好“內功”,企業創新之路還需外力相助。政府應該主動搭建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加大優勢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力度。同時,創造條件引導傳統企業“走出去”開闊眼界、闖蕩大市場,通過參加各類展會提高知名度,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市場,形成外貿和內貿并重、網上和網下并行的市場格局。
品牌對于產品的附加價值可謂錦上添花。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引導企業專注核心業務,做強細分市場,重視品牌培育,爭創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同時,提高企業對品牌創建的積極性,力爭創建更多惠州傳統產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