絎縫的發展
絎縫是用長針縫制有夾層的紡織物,使里面的棉絮等固定。以被褥為例,被褥一般由胎料和外表的紡織物兩部分組成,胎料又有絮胎和散纖之分。散纖狀的被褥胎芯結構和形狀不固定,易流動縮團,厚度不均勻。為了使被褥外層紡織物與內芯之間貼緊固定,使被褥厚薄均勻,將外層紡織物與內芯以并排直線或裝飾圖案式地縫合(包括縫編)起來,這種增加美感與實用性的工序,稱為絎縫。
絎縫是民間傳統工藝品,至今已有50余年的歷史。它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成熟于90年代。
過去,絎縫制品基本通過手工完成,產品主要是絎縫被和絎縫墊,它們與一般家庭中使用的被褥之間的區別在于多了一道絎縫工序,操作程序是先縫后絎。采用千家萬戶作坊式的加工方式,其缺點是產量低、花樣一致性差、操作過程復雜。
隨著絎縫機械的發展,絎縫工藝逐漸由原始的手工絎縫轉為現代科技的電腦控制絎縫。
產品也由單一的絎縫被(墊)轉為多樣的家用布藝系列。現主要有絎縫床品套件、童被套件、嬰兒系列、沙發墊、汽車墊、地墊系列、臺布、門窗簾、收納系列、女士箱包系列、廚房餐飲系列,衛生間專用系列,圣誕系列產品等上千個花色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