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不適配、品牌粘性弱,紡織業如何破解創牌難?
當前,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核心的“三品”戰略的實施,已成為近時期乃至未來幾年我國紡織行業轉型提升的重要內容。自5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以來,近期紡織行業也在圍繞實施三品戰略的具體舉措和實施思路,在即將發布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內容中做最后的調整。
品牌是承載產品品種與品質綜合呈現的載體,也是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認知中最具有辨識度的方式。紡織行業在“三品”戰略中將如何實施品牌發展的規劃?如何通過提升品牌,加強消費者對我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忠誠度和消費粘性?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主任、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品牌工作的提升,當前重要的是解決供需不適配和品牌粘性弱的問題,其中,抓好產品和渠道是兩個最主要的方面。
1、扭轉供需不適配的局面
楊兆華指出,在衣著消費和家紡產品消費方面,紡織業經過了長期的市場化發展,已經歷了從物質短缺、供不應求的階段,發展到現在的市場供應充足甚至供大于求的階段。在國內大中城市,居民消費基本達到了初步的小康水平。多年的發展使我國服裝行業誕生了一大批品牌,在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好的氛圍,但其中的薄弱環節是缺乏國際化大品牌,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整體不高,只有羽絨服市場上的波司登等少數品牌在細分市場占有較高的份額。
在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紡織最終應用領域中,服裝和家紡產品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品牌對消費的作用力和吸引力也最為突出。目前,紡織行業存在結構性、階段性的產能過剩,具體反映在市場大量供應的商品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需求,而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企業又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扭轉這種局面,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以此拉動產業提升。
國內“二孩”政策的實施,給嬰童服裝和家紡市場帶來了極大的契機。據測算,我國每年將增加500萬~600萬新生兒,年新增人口達2000萬。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由此帶來的國內嬰童消費將進一步升級,2017年的童裝市場容量將達到2500億元左右。
楊兆華表示,現在國內家庭對母嬰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重視程度很高,加強這一領域高品質產品的供應,對行業企業來說都是很大的發展機遇。再例如,互聯網與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使消費者對智能服裝、智能家紡等智能型產品的關注持續升溫,企業如能在這方面給予足夠重視,就能抓住這一輪的發展機遇。通過減少無效供給和過剩供給,提高滿足有效需求的產品研發,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市場供需不適配的局面。
2、破解品牌粘性弱的難題
由于創新力量不足、力度不夠,當前,國內紡織服裝市場上品牌的同質化現象嚴重,消費行為的取向很大程度取決于市場促銷的打折力度,反映出國內紡織品服裝品牌對消費者的粘性不夠,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不高的問題。
楊兆華說,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市場洗牌后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普遍都很重視研發,特別是在新品研發方面都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強調,“增品種”首先要從消費需求出發,全面透徹地對消費者需求進行研究。只有將全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有針對性地加快供給側改革,提升軟實力,才能逐漸改善和解決供需矛盾,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增強品牌的吸引力。
據悉,中紡聯與工信部將在行業內共同開展品牌培育和品牌價值評估工作,著力培養一大批品牌企業,通過引導企業創品牌,增強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根據品牌的市場定位不同,企業要能夠清晰描繪和定位自己的客戶端,更加精準地開發和生產產品,以解決市場同質化、品牌粘度不高、影響力不夠和市場占有率低的問題。
此外,還要加大培育一批區域品牌,把區域品牌和地域特色產品緊密結合起來,讓產品具有鮮明的地理標志和特點,以此為核心推動中小企業品牌的孵化工作。讓疊石橋的家紡、石獅的休閑裝等一批區域品牌,在消費者中有更響亮的知名度。
3、找準渠道創新的路徑
對服裝和家紡產品的終端銷售來說,渠道的變化現在更加多樣和迅速。傳統渠道環節成本高,比如進店費、租金、保底、裝修等費用;網上渠道成本也同樣很高,比如流量成本,以及存在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
對服裝和家紡等終端產品來說,如何選擇好渠道,平衡好線上線下關系?品牌在今后的發展中,渠道到底該怎么做?很多企業感到迷茫。
渠道的選擇和創新成為普遍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
對此,楊兆華指出,從以前的百貨、商場、超市等傳統渠道,發展到加盟專賣店、品牌集合店、奧特萊斯、社區專賣店、網上銷售,再到現在的品牌網紅、微商的出現等等,對傳統渠道的創新形成了新的沖擊,大家也都在紛紛嘗試和摸索中。歸根結底,渠道的選擇也要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來決定,比如生活方式館、社區店等新興的模式,這些都是與消費者訴求更加緊密結合的體現。
4、聯合全產業鏈力量提升品牌
在采訪中楊兆華提到,品牌的提升是一項大工程,而不是單一的某個環節做出改進就能解決的問題。
為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作為落實三品戰略的職能部門,將充分發揮樞紐的作用,集中全行業上下游各環節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品牌工作的提升。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繼續開展品牌培育工作。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開展品牌企業數據調查工作,對“重點跟蹤培育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企業”進行動態調整;進一步擴大《紡織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通用要求》行業標準的宣貫實施范圍,組織企業開展品牌培育試點示范,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開展品牌專業人才培訓,提升關鍵環節能力建設;繼續推動紡織行業區域品牌工作,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組織試點地區參加工信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示范工作。
二是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工作。在國家質檢總局的指導下,會同專業協會和有關部門,依據《品牌價值評價紡織服裝、鞋、帽業》國家標準,組織開展品牌價值評價,發布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價值榜單。
三是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托紡織服裝創意產業園區聯盟,開展紡織服裝創意產業園區試點示范工作,推動園區間交流合作。
四是組織紡織行業上下游品牌企業對接合作,以及跨界學習交流活動,推動資源整合,分享成功經驗。
五是品牌宣傳推廣工作。依托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網和專業媒體,加強對重點培育品牌企業和區域品牌地區的宣傳推廣,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
六是加強品牌基礎研究,編制發布2016年中國紡織行業品牌發展報告,總結提煉品牌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深度剖析典型經驗案例,引導行業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