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者的樂觀想法 產業升級的最佳途徑是自動化與智能化
最近常常在主流媒體上和業界人士口中聽到這樣的說法:隨著這一輪全球產業轉移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進行,諸如服裝加工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南亞。事實也不斷證明,日資、美資的服裝代工廠近年來從中國南方與東南沿海地區遷出的速度在加快,他們紛紛選擇勞動力成本低洼地區落戶,通過對各項成本的壓制保持低端加工制造業的利潤。不僅服裝行業如此,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低端加工制造產業中。
既然是大勢所趨,那么以中小服裝廠為主的中國服裝加工產業是不是已經走出了發展的黃金時代,未來的失速成為必然,進而隨著全球產業格局的再次調整,發展步入停滯?
在記者所接觸的為數不少的服裝企業管理者和縫制設備制造商和經銷商眼中,事實就是如此。
但是大家不要忽視了服裝行業上游設備制造商的轉型升級、中國企業在自動化、智能化縫制設備的研發與制造商,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事實;不要忽視了中國本身就是一個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擁有位列全球第一的龐大人口基數,且國內各個消費層次的需求尚待被滿足。
樂觀的聲音不多,多數這樣的聲音來自江蘇。并不是因為這是傳統的服裝加工產業重鎮,而是因為收入他們眼底的是中國服裝消費市場的真實全貌。未來將有2億中等收入人群,同時還有1億多人口等待脫貧,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不大相同、又在不斷變化,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推動服裝制造業的發展。
這個群體更偏保守與理性,同時帶點悲觀,因而更早地腳踏實地去尋出路,更緊地握住手中擁有的資源,經過一輪輪的改良與創新,商業模式也好,產品技術也罷,都誕生出領先于行業水平的實踐成果。
他們認為,同提倡工業4.0的德國相比,中國的縫制設備制造商缺乏持久的技術積累與踐行工匠謹慎的傳統,同倡導工業互聯網的美國相比,又缺乏致力于創新的人力資源與商業環境,既然在機械制造方面尚有難以彌補的差距,自動化、智能化之路就是國內產業實現升級的最佳途徑。
他們認為,設備經銷商的轉型應該謹慎,提供改裝機與服裝生產工藝咨詢需要集結多方資源,大型設備經銷商才能嘗試;而多數中小型經銷商將在未來提供設備裝機、維修與保養的服務;同時,機修工應該交由市場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