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上億人將失業?機器人也夠厲害的
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指出,未來二十年,五個東南亞國家超過半數的工作人員面臨著失業的高風險,尤其是鞋服業的員工最易受到沖擊。
研究表明,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面臨失業危機的工作人員大約有1.37億人,他們占據了這些國家56%的勞動力。
國際勞工組織的Deborah France-Massin表示,“靠低薪酬勞動力競爭的國家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價格優勢遠遠不夠。”該組織的報告稱,工作人員必須接受培訓,提高自己與數字化設備工作時的效率。
東南亞是數個制造業的樞紐,如紡織、汽車和硬盤驅動等行業。其人口超過了6.3億。
在東南亞,有900萬人從事紡織品、服裝和造鞋業的工作。印尼勞動者中因自動化而面臨失業的高危比例為64%,越南為86%,柬埔寨為88%。
柬埔寨服裝制造業的訂單主要來自阿迪達斯、馬莎百貨和沃爾瑪等零售商,而柬埔寨這一行業大約雇用了60萬人。
由于與一些主要市場簽訂了新自由貿易協定,如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越南的鞋類和紡織業正在吸引創紀錄的投資。越南已成為向美國輸出服裝的第二大供應商,僅次于中國。
國際勞工組織表示,3D打印、可穿戴技術、納米技術和機器人自動化會對上述行業造成不利影響。
該機構指出,“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能力以及與人類合作的能力越來越強,價格也變得更低廉。”
紡織、服裝和造鞋業是最易受自動化沖擊的五大行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