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手藝人的時代與情懷:維修縫紉機43年 拆過上百臺縫紉機
很多人感慨:日子越過越快,工作越來越忙。但對“老古董”劉國斌而言,時間仿佛凝固了,43年來,他只專注于一項工作——維修縫紉機。
63歲的劉國斌是哈市道外區一家縫紉機商店的維修師傅,20歲起學習縫紉機維修。改革開放后,曾經的“三大件”——縫紉機、手表、自行車不再稀有,縫紉機維修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為了不荒廢手藝,老劉在道外區一家名為“天圣縫紉機”的老鋪里,擔任縫紉機維修師傅。在他看來,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很滿足,最重要的是他能展示和傳承這門老手藝。
30年前赴上海學技術 親手拆過上百臺縫紉機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曾幾何時,這樣的穿衣理念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縫紉機早已成了廢品車上的常見物件兒。但在道外區北五道街,還有一家擺滿了老縫紉機的老鋪,靠修理縫紉機過著“縫縫補補”的日子。
這家老鋪約有20多平方米,里面擺著六七臺老式縫紉機。北京的“燕牌”、上海的“飛人”和“蜜蜂”……老劉介紹,這家店已經20多年了,“最近老有人來拍照”。這些縫紉機究竟啥時候能賣出去?老劉自己也說不清楚,如今家用縫紉機一個月也賣不出去一兩臺,主要營生是維修縫紉機。
老劉是老道外人,20歲開始學習縫紉機維修,干這行已有43年了。“剛入行時,是國營百貨商店派我到縫紉機廠學習維修。”老劉告訴記者,30年前,他所在的縫紉機商店開始自主從各個廠家采購縫紉機,由于這家商店是我省唯一一家專門銷售縫紉機的商店,為了保證良好的售后服務,經理沒少派他出差學習維修技術。“生產縫紉機的廠家大多在上海,所以只要生產出新機型,我就會去上海學習。”老劉說,當初會修縫紉機的人特別少,一旦出問題大多會返廠。廠家招架不住這種情況,所以非常歡迎老劉到上海出差學習。為了弄清維修原理,他拆過上百臺縫紉機……
修縫紉機曾得“走后門” 一個小問題也會用一整天徹底修好
“當時手藝精湛的維修工是非常吃香的。”老劉回憶,以前縫紉機商店歸百貨公司管理,一般只有在縫紉機商店買的縫紉機才能享受終身維修服務,而在其他商店買的一旦出現故障很難維修,因為會這門手藝的人太少了。
作為“三大件”之一,縫紉機與自行車、手表在上世紀70年代是“富有的象征”。改革開放后,很多家庭主婦練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縫紉機越來越普及。
老劉說,當年,由于他的維修技術精湛,找他上門維修的人特別多,有單位領導、學校老師……找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有人“走后門”,對此,老劉絕不允許“加塞兒”,必須先來先修,“手藝重要,職業操守和人品更重要。”老劉說。
在老劉眼里,維修縫紉機并不難,但為了保證維修后顧客能用得住,往往即使是一個小問題,他也會用一整天的時間去徹底修理。“前些天,一位老鄰居拿來一臺轉不動的縫紉機。一問才知顧客將豆油灌到了機器里。”為了清理機器里的油泥,他將縫紉機全拆開,用燒開的火堿水一遍遍清洗,如此一來,雖然是小問題,但煩瑣的工序,讓他花了一小天的時間才將機器修理好。
“我對它很有感情。”老劉撫摸著他親手修好的縫紉機,就像撫摸著自己的孩子。“說不定哪一天,人們快要忘了它的時候,它就該成收藏品了。到那個時候,沒準老縫紉機還成了值錢貨呢。”
雖然前來修理家用縫紉機的顧客越來越少了,但對老劉來說,眼下仍有不少活兒要干。“現在的縫紉機大多是商用,主要是洗衣店、裁縫店、面粉加工廠、米廠、飼料廠等在用。”而這些工廠通常是“休人不休馬”,即使工人休息,機器也不會停止運轉,所以縫紉機的磨損特別大,通常使用不到一年就會出問題。而劉師傅憑借40多年的修理經驗,只需用手摸摸,就知道哪些零件磨損得比較嚴重。
老劉至今仍在感慨:“學會這門手藝真好,起碼不用為吃喝發愁。”如今修一臺縫紉機,他一般只收30元錢,由于修理技術一流,全省各地都有顧客找他修機器,他每個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屬于縫紉機的時代早已遠去,“咔嗒、咔嗒”聲也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漸漸止息,但老劉對這個老物件的喜愛卻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