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澳洲人跑到香港去開了一家試衣間
Luke Grana是一個澳大利亞小伙兒,2年前,他決定帶著一個想法去到香港。那時候,他手里除了一份簡歷和一個商業計劃文本,幾乎一無所有。不過他很自信,他認為自己有一個時髦的大想法,將顛覆服裝業的規則,即使他既不是一個設計師也沒有任何時尚從業經驗。結果真的不多久,這個想法就幫他融到了60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投資人是Christian Dior在亞洲的經銷商藍鈴集團等。
Grana其實想做的是服裝生意,他希望幫35歲以下的人找到有品質的衣服。為此,他做了一個電商。不過Grana清楚地知道,電商無法滿足顧客試衣的需求,所以他還在線下建了一個試衣間。
Grana認為,電商會漸漸肩負起交易的重任。根據歐洲上清市場調研公司的數據,現在全球時尚零售每年總共值1.8萬億美元,而線上占比5%,這個數字2030年會增加30%。
而隨著支付習慣的改變,線下的實體店會發生功能性的變化,未來的實體店將主要承擔體驗、陳列和試衣的功能。但就目前來看,許多品牌依然依賴于昂貴的門店布局,這些門店為了搶奪更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往往開在商業中心區,租金昂貴,擁有海量庫存,最后導致價格不透明且虛高。
Grana覺得這種方式的效率太低,也妨礙品牌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
新一代顧客對信息公開的需求很明確,他們需要更簡單直白的方法。他認為建立試衣間很必要,但告訴顧客你就來試試再回去網上買也沒什么大不了。在Grana的試衣間里,不會有光試不買后就對你翻白眼的店員。
“我讓事情變得簡單。” Grana說,“ 如果一間T恤成本是7.5美元,我們就賣15美元,這些信息都會直接標記出來。以及品牌會使用好面料,比如中國湖州的絲綢和秘魯的馬棉,這都是Ralph Lauren和Lacoste會用的。”
Grana說,這個簡單粗暴的想法在2013年時,只得到了一個人的支持。那人叫Banker Pieter Paul Wittgen,他后來成了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公司漸漸也有了自己的設計師——Anthony Hill,曾經為Paul Smith工作。
現在,Grana的顧客平均每單在網站上花120美元,約合人民幣800元,銷售額每個月攀升24%——25%。接下來,公司的業務將尋求海外史航的拓展,日本、韓國、中國內地都是目的地,Grana準備先借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在這些潛在市場建立一定的口碑。
“ 我不想從傳統模式拷貝任何東西,我們在做一些不一樣的事。” Grana說。
不過,就目前Grana的新模式來看,還是有低估實體店之嫌。在體驗方面,實體店永遠能提供電商做不到的服務,那種沉浸感和互動感比網絡真實多了,好的店鋪能夠讓顧客產生更多的隨機消費,尤其是女孩子們,有時候就容易一頭熱。等他們回到家里打開電腦,熱情消退后的顧客不一定比在實體店里買得多。
一些商業地產的從業人士認為,自己有信心把人們從網上拉回來。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零售地產部總監鄧汝舜就曾在采訪中說過:“我們認為,過分夸大了電子商務的威脅,同時也低估了不同類型實體店的抵抗力。” 就拿那些家庭消費者來說,他們就更愿意帶著孩子到實體店里逛逛去。
因此很有可能,Grana的試衣間未來又會重新變回實體店,畢竟電商的擴張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門店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