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陣痛期”留下來的會發展得更好
訂單縮水、利潤變薄、成本暴漲、產能出走,東莞制鞋業正在經歷著艱難轉型。眾多鞋企希望在產業轉身洗牌過后,靠技術、創新和品牌繼續活下去,做智能鞋、走高端化是突圍的方向之一。盡管仍有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但也有鞋品經營者堅信,這種轉移并非壞事,東莞制鞋業的“第二春”即將到來。不久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出席厚街舉辦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時曾指出,未來東莞制鞋業留下的將是精益化生產的高端精品。現在看來,這個預言正在被一一坐實。
制鞋業正在修改“生產地”
“今年4月份的業績縮水,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更嚴重,這個情況是我到公司這十幾年來都沒遇到過的。”T U K品牌中國業務負責人E m ily告訴南都記者,這家鞋貿公司自1996年進駐東莞厚街,在東莞進行生產加工、批發貿易長達20年,經歷過1997年經濟軟著陸、見識過2008年金融海嘯和2014年東莞鞋業“倒閉潮”,但面對全球經濟放緩、中國內銷新興市場疲軟的局面,T U K急需找到下一個“東莞”替身。
這一制鞋品牌已有126年的悠久歷史,最初源于英國一家鞋廠。百年兜兜轉轉,在東莞生產加工的20年間,他們成功地將T U K鞋從東莞這個“小地方”,賣到了全世界。如今,就像當年從英國搬到美國,又從美國搬到東莞一樣,T U K正嘗試割舍東莞。
從今年1月至今,Emily已經多次飛行往返于東南亞各國。作為T U K品牌在中國負責全球生產采購的揸fit人,她必須盡快通過實地考察,找到能夠取代東莞的下一個生產地。
Em ily坦言,“幾年時間,東南亞制造業的發展讓我刮目相看!”在她的印象中,東南亞如泰國、越南等國家的代工制造產業已然興起,但與東莞制造的規模和管理仍有天淵之別。可是,今年她重返東南亞考察之時,這些地方制造業的發展速度令人又驚又喜。
迫不及待地,T U K品牌已將部分生產線進駐至越南。Em ily表示,公司打算采取試點的方式先轉移部分生產線,如果能夠在當地得到磨合和發展,等到時機成熟時,將逐步完成整個生產線從東莞至越南的平移。
“東莞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現在招工也難,工人們節后未必回來上班,在招人和培訓的方面又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成本”。她認為,轉戰東南亞地區,實屬公司戰略層面的無奈之舉。而即將要平移生產加工業務到越南,Em ily認為,雖然配套比不上東莞齊全,“但環節緊扣、規模好、效率高,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都相對較低,以前都說那邊的工人散漫難管,實際上經過多年的發展,東南亞制造業的規模和生產管控水平都已經逐步跟上了”。
成本越高,反而“賣得起價錢”
與T U K品牌在東莞厚街河田同一棟寫字樓辦公的四川人屈濤,與美國拍檔正在經營一家鞋品加工貿易公司。他對這段時間的公司業績并不滿意,聽到E m ily透露T U K品牌的轉移計劃,他激動地手舞足蹈,告訴南都記者:“他們去越南就算近了,我拍檔決定了把生產轉回到墨西哥去!”
屈濤描述他剛從墨西哥考察回國不久形成的認知:墨西哥的工人月工資只要人民600美金不到;而孟加拉國的皮革價格比東莞市場價格低三分之一。為節約成本和發掘市場,他們的部分產品系列生產已搬到墨西哥,所采購的皮革材料也會首選售價更低廉的地區,比如他過幾天就要動身前往孟加拉考察采購。
但是屈濤堅信,鞋企轉移并非壞事,東莞制鞋的“第二春”即將到來。因為他發現對于品牌鞋子而言,成本越高并非意味著“難賣”,反而意味著“賣得起價錢”。屈濤和他的美國伙伴正在運營著一個叫做bedstu的品牌,這個品牌的鞋子以出色的設計風格、手工做舊聞名,即使是在美國亞馬遜的網店上,都輕松叫價超過400美金一雙。這意味著,一旦鞋子在東莞被制作出來,只需要考慮工藝,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只糾結成本。
“東莞制鞋產業鏈已不需要再質疑,而制鞋工人的工藝顯得很寶貴”,屈濤領教過全球各個制鞋國的生產水平,而東莞制鞋的技術在他眼中毋庸置疑。T U K品牌負責人E m ily也是這樣看的,比如T U K這季要推的新品仍然堅持留在東莞生產,原因是“硫化鞋對制作工藝要求很高,保險起見我們必須優先留在東莞做。”
活下去要看“專業戶”
即使東莞制鞋業有著這些多的配套和優秀生產工藝,但越來越多的鞋廠舉步維艱,“路在何方”?
關掉工廠轉做接單,或將工廠轉型為貿易公司,在Em ily看來,收縮規模、搬遷轉移,大廠變小廠,將是今年以來東莞制鞋業一大趨勢,“除了一部分倒閉的臺資廠,多數有實力的臺資廠搬遷到東南亞等其他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留在本土的工廠則收縮生產線,從原來幾千甚至幾萬人的工廠,逐年收縮到幾百人的規模,只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老板吳運城也是這么想的。
早在2009年,東莞寮步鎮巴巴兒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運城就已經謀劃做一款高科技,而且是“別人家沒有的鞋子”,即在鞋跟里植入晶片,“芯片將在童鞋內置G PS信號接收器,手機A PP、LB S基站定位整合在一起,可精準定位孩子的位置信息。除此之外,芯片還內置一個電池裝置。”
吳運城當時有個很強烈的意識,一定要將鞋與科技結合起來。他做了18年鞋廠,開了300多家童鞋專賣店,這幾年卻在傳統制鞋和實體銷售領域受到了成本和電商的雙重沖擊。他的工廠不斷收縮,員工從原來的400多人縮減到200多人,專賣店也從原來的300多家壓縮到四五十家。
直至2011年,他不再自己單干了,而是攜手中興電子聯合研發,前后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家莞產的智能定位鞋終于面世。
為了檢測鞋子的定位精準性,除了到大街上進行檢測,吳運城還專程前往廣州的地鐵站進行實驗;考慮到兒童的快速成長導致鞋碼一年會有多變,智能定位鞋的芯片可以從卡槽中取出換到新的鞋子中,提高芯片的利用率。在他看來,推廣智能定位鞋是東莞乃至世界鞋企轉型謀發展的一個方向。
業內觀點:危機就像是“雙刃劍”
從去年開始,吳運城攜智能定位鞋參加了加博會受到熱捧。他決定不再走傳統專賣店模式,而是引入O2O線上線下全生態營銷模式。目前,他的定位鞋已開始通過互聯網銷售。
類似這樣的東莞鞋企轉型自救例子很多。例如一些中小鞋企通過3萬-5萬元購買外國的一些時尚品牌,然后自己加工改造款式,把改造的鞋子通過網紅來進行宣傳,結合線上線下進行推廣銷售,取得一定成效。王勇均直言:“當你向別人宣傳說這是來自意大利幾十年的老品牌時,別人聽到外國品牌,反應就不一樣了。”
但是面對轉型,不少鞋企感到信心不足。“東莞靠制造業發展起來,現在初步發展起來了,政府更多把精力放到高新技術產業,這更讓東莞鞋業界感到有些沮喪”,王勇均認為,政府在幫助鞋企度過艱難時期方面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融資租賃應該進一步推廣,若工廠可以通過租賃形式得到機器和廠房,企業的運行成本和生產風險就能大大降低。同時,降低稅費、銀行貸款給予支持、降低貸款門檻等等,都是有效的幫助手段。
“東莞鞋業制造領域的危機就像是雙刃劍,陣痛是必然的,但是剩下來的鞋企和品牌肯定會活得比以前好”,在制鞋行當里打滾半生的屈濤,正在打算繼續做條新的品牌支線,專門靠優質的手工做“舊打”特色。擺脫低成本桎梏的他,從自家鞋品在美國市場漲價越厲害、銷量越火的經驗中,仿佛獲知了如何在成本漸高、規模兩極分化的東莞,繼續找到賺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