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業強力五國的崛起
印度
印度繼續提供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勞動力(2015年,估算為每小時1.72美元),并擁有足夠多的工程師與講英語的員工一起助力服務業和整體制造業的增長。雖然受到基礎設施差、積習已久的管理問題的挑戰,印度一直努力進一步提升其制造業競爭力,設立了到2025年制造業產出占國內生產總值25%的宏偉目標,這潛在說明為何高管依然對印度在2020年的排名保持樂觀的態度。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成本低廉,工人的收入是其鄰國新加坡的四分之一。馬來西亞還仍然堅定地專注于零部件的組裝、測試、設計和開發以及系統生產,使得它非常適合于支持高技術領域。
雖如此說,馬來西亞受到了人才匱乏、政治動蕩以及生產力相對較低的挑戰。在面對這些挑戰時,馬來西亞政府正在考慮刺激經濟增長,但這種刺激是否足以吸引、支持和維持大量制造業投資,還有待觀察。
泰國
制造業出口方面泰國(2014年1,670億美元)略低于印度,但超過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這個產出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家的熟練勞動力和高勞動生產率帶動的,并有全國90%的識字率以及每年大約100,000名理工科專業的畢業生的支持。不過,這種高技能和生產率的勞動力,形成了相對較高的勞動力成本,2013年勞動力成本為每小時2.78美元。36盡管如此,泰國仍對制造業企業有吸引力,提供比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更低的企業稅率(20%)。建立蓬勃發展的汽車行業之后,泰國可以為愿意應對該區域政治不確定性的制造商提供一個選擇。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的勞動力成本不到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五分之一。在過去的十年內,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亞洲國家中上升最快,而印度尼西亞的成本保持相對平穩,這吸引了尋求穩定低成本的制造商的注意。該島國在10年內的整體生產力增長率(50%)超過了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但是與中國的同期經濟增長率相比,仍然相形見絀。印度尼西亞的制造業GDP仍然占其總體GDP的很大一部分,并集中發展制造業,特別是在電子產品方面,加上其人口規模,對于未來尋求從中國轉移產能的制造商而言,印度尼西亞仍處在可選國家名單的前列。
越南
因為擁有相對較低的總體勞動力成本,越南一直被視為在低成本制造方面能替代中國。此外,越南在過去十年已經提高了其整體生產率,在此期間增長了49%,超過了泰國、馬來西亞等其他國家。該等生產率已經促使制造商在該國建造數十億美元的制造聯合企業。但是,越南目前的制造能力尚不能與中國的制造能力相媲美。當被視為一個群體時,從市場和經濟增長、以及不斷擴大的客戶群體來看,強力五國可被視為對制造商比較有吸引力的選擇。對全球制造商而言,強力五國代表的其他優勢包括:(1)3至10年免稅期的大量稅收優惠;(2)免稅或降低進口關稅;(3)降低在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中所用的資本貨物和原材料的關稅。由于制造業已經對強力五國中各國的整體GDP做出了顯著貢獻,這個新興集群非常有可能替代中國和正面臨解散的金磚國家。
中國勞動力成本未來上升的時間和程度,將推動全球制造商尋求強力五國的解決方案的速度。這種轉變也將取決于強力五國在何種程度上能夠充分利用其勞動力的天賦和生產力,投資于所需的基礎設施,并制訂積極的監管政策,以支持制造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