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縫紉機,三代人的美好記憶
我家的老物件是奶奶現(xiàn)在還會經(jīng)常使用的一臺腳踏式縫紉機。它的外形很像一張課桌,臺面淡褐色,側(cè)面有兩個抽屜,機身到處是大大小小的輪子,有豎著的,也有橫著的。聽奶奶說,有的輪子用來提供動力,有的輪子則是用來穿針引線。光看著它,心里就充滿好奇。
這臺縫紉機是上海蜜蜂牌的,據(jù)說這在當(dāng)時是相當(dāng)于蘋果、三星一樣的名牌產(chǎn)品。縫紉機的年紀(jì)比我還大,而家中與它同時代的黑白電視機、電冰箱等產(chǎn)品早已更新?lián)Q代,只有它還倚在房間的一角,吱吱呦呦地為家人服務(wù)。
還記得在我上幼兒園時,奶奶就用這臺縫紉機為我做了一塊手帕。當(dāng)時,奶奶把從商店買來的針線從機頭的各個輪子一直穿到針頭上,又拿出一塊布料壓在針頭下面,隨即踩動縫紉機的踏板,“吱吱”,動力輪開始運動了,線也隨著動力輪的轉(zhuǎn)動游走起來,就像被縫紉機馴服了一樣,乖乖地跟著針頭去勞動。
奶奶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馬上用手輕輕推動著布料緩緩前進(jìn),針頭帶著一卷紅線忽上忽下,交叉穿越布料,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敲打聲。時間在流逝,布料也在發(fā)生變化,一圈紅色的花紋緊貼著布料邊緣,中間還嵌了一朵小花。短短幾分鐘時間,一塊簡單而精致的手帕就這樣做成了。
不光是我,那時候我爸爸、大伯、大姑穿的衣服,家里的電視套、窗簾、床單、被罩也大多出自奶奶之手。奶奶是教師,平時里教學(xué)忙,只有寒暑假期間時間充裕。于是,每年七八月份沈城最熱的時候,她還要忙著為我制作棉衣褲。奶奶體型偏胖,低頭做活時,汗水隨棉花一起被縫進(jìn)棉衣褲里。暑假快結(jié)束時,棉衣褲也做好了,我就穿著背心試穿這些新花布的棉衣褲。我一邊穿著臭美,奶奶一邊在旁邊追著喊“試一下就脫了吧,多熱啊”。直至上高中,有了愛美之心,我才換上羊毛褲一類輕巧單薄的保暖褲,再不碰奶奶手工制作的棉襖棉褲。
現(xiàn)在,奶奶年歲大了,還是樂此不疲地幫家人扦褲腳,做點床單、枕巾一類的物品。這臺老縫紉機不僅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而且,它承載著我們家祖孫三代許許多多的故事,是我們?nèi)夜餐脑掝},我們把它留到今天,成為了家中名副其實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