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舊物:45歲縫紉機 見證代代相傳的愛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大家穿衣有句俗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大朗笑姨就是這樣,傾盡大半輩子,為自己那頭家,縫縫補補了45年。來看看她的老伙計——老式縫紉機。
吹著電扇,聽著縫紉機的腳踏聲,這個夏天,劉子嫣的無憂無慮時光是和奶奶笑姨一起度過。
大朗街坊 笑姨:“我這臺縫紉機用到現在,那時剛剛解放,單車、縫紉機很流行。”
用了45年的縫紉機,每一處都帶著時光的痕跡。笑姨清楚記得,當年縫紉機憑票供應,她這臺來之不易。
大朗街坊 笑姨:“你以為像現在想買就買電器,要抽簽,抽到你,后來剛好有個人有一張票,有一個縫紉機(指標),我又想買,我媽說那么難得有一張票,這部縫紉機買了135元。”
從此,笑姨開啟了在劉家的“裁縫”生涯。這件正在給孫女做著玩的衣服,就是當年她們認為最“時尚”的大襟衫。
大朗街坊 笑姨:“我們以前小孩子的時候,都穿這些的,這個布這樣就是豎的,這個就是橫的,做衣服一定要讓衣服豎的(垂下)。”
民諺說,“衣不差寸,鞋不差分”。但笑姨沒有專門學過裁縫手藝,她的針線活最早是跟著母親學的。而且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全家的衣服縫制更多的是縫補。
大朗街坊 笑姨:“一個人一年才八尺布,夠做衣服,不夠做褲子,肩頭位置爛了,就用一塊布補回去,那個時候補丁加補丁,就這意思,舊舊新新都是這樣穿的。”
工多藝熟,笑姨的“作品”越做越多,這件1972做的嬰兒抱被保留至今。當時布料奇缺,她只好用碎布縫制而成,這里傾注了她所有的巧思和對第一位孩子出生的期望。
大朗街坊 笑姨:“這些布是我是小孩子的時候,用來做衣服的,我就撿了別人的碎布回來,自己拿一個紙,剪一個三角形,一個一個剪三角形,剪好了拼一起縫,要好好用心縫一起。(用到現在嗎?)對啊,我現在孩子都用過,孫都用過。”
這件抱被,變成家中每一個新生命的溫暖搖籃。如今,笑姨的孩子都成家立業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他們雖然搬了幾次家,這臺縫紉機和嬰兒抱被,卻一直沒舍得丟掉,生銹了就加點油,線松了就縫補一下。
大朗街坊 笑姨:“這個東西跟你有交流,背大了孩子,你丟了好像不太吉利,不好,就放著,保留下來留著。自己不在了,他們要不要,他們清。這么好(手工)我不舍得丟,我都不丟 ,我希望阿斌再生一個,我有得用。”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但求真情不變。
有時候,我們或許不是那么善于言辭,而我們的愛一點也沒少付出,它也不曾消失,都保存在這些舊物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