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制造”將接管“中國制造”?德國人笑了!
受惠于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源成本,“東盟制造”或許正在逐步接管“中國制造”曾經擁有的市場統治力。有日本媒體近日報道,日本企業面向東盟諸國的投資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對中國的投資。這一數據并不讓人意外——正是在三年前,東盟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總額就已超過中國。
在傳統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特定領域,中國與東盟確實存在產能競爭的關系。除了在國際市場上“肉搏”外,“中國制造”與“東盟制造”的競爭亦可能蔓延至產能合作領域。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東盟國家已不再滿足于僅從中國引進產能,而是傾向于引進中國的人才和技術,將“產能合作”轉化為“東盟制造”的“升級利器”。
對于中國來說,鼓勵企業去境外設廠可能會加劇某些領域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對市場上的“中國制造”造成“擠出效應”,從而帶來諸多風險。畢竟,在結構轉型尚未完成的當下,制造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
服裝訂單紛紛轉移東南亞
優衣庫
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計劃從低價服裝品牌G.U.開始,向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工廠增加代工訂單。迅銷集團的產品原本約有85%在中國制造,但隨著中國人工成本的繼續上漲,目前決定將中國以外20%~30%的生產比率提高到50%。
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計劃3年后把在中國的合作工廠從229家減少到86家,自中國的采購比率從60%降低一半。
青山商事
青山商事繼越南、緬甸、柬埔寨之后,還將開始在印度尼西亞進行委托生產,東南亞工廠主要承擔縫制工序,所需布料仍從意大利和中國采購。中國紡織產業優勢在逐漸被東南亞地區蠶食,國內紡織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制造業外遷總體上弊大于利!
“原先是小打小鬧,現在已經是成規模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在形容制造業外遷現象時如是說,制造業外遷總體上來說弊大于利。
徐洪才認為,生產經營成本、工資成本的上升、能源價格的改革、環保標準的提高,都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但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目前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沒有明顯提高,從而使得成本增長高于利潤增長,讓企業不堪重負。”
財務成本的居高不下成為制造業外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2013年“錢荒”后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壓垮了一大批利潤原本就比較低的制造業企業。
徐洪才強調,“中國還是一個勞動力大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是智能機器人,中低端產業承接了大量的就業,不可能立刻喊停。”
比“東盟制造”更具威脅性的是……
《日本經濟新聞》7月25日報道稱:德國品牌阿迪達斯(adidas)正在試圖轉變其傳統的商業模式。該公司CEO赫爾伯特·海納強調稱:“我們將利用機器人和3D打印來進行生產,生產線將回歸歐美等消費地”。
阿迪達斯提出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全自動化生產的“極速工廠(Speed Factory)”計劃,該計劃將于2017年下半年在德國實施,2018年在美國實施,并可能在2020年之前在日本開設工廠。
赫爾伯特·海納回顧了在過去30年鞋類生產的歷史,制鞋廠曾經撤出歐洲,向韓國、中國、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亞洲國家轉移,“目前,即使是在人工費較高的德國,也能以較少的人員實現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生產了。亞洲的生產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阿迪達斯甚至宣稱,將在未來 5 年內撤除中國大陸的生產線!這讓中國的世界工廠夢遭到無情碾壓!
極速工廠之后還有大招
阿迪達斯通過極速工廠(Speed Factory)來實現“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全新運作模式。“在亞洲生產還需要運送到消費地的時間,如果在消費地生產將縮短產品周期,運達消費地的時間將從目前的6周縮短至24小時之內。”
此外,阿迪達斯還計劃通過3D打印機生產有特殊功能的運動鞋。“我們正借助3D打印機進行部分鞋底的生產,但目前成本仍然十分昂貴。機器人自動化工廠的下一個階段將是3D打印機”。
“中國制造”正遭受圍堵
“中國制造”正面臨著兩面夾擊:一邊是“東盟制造”在搶奪中低端訂單,一邊是“機器人制造”在吸引訂單回流歐美日。“中國制造”將被擠掉,聽上去有些驚悚!
德國政府看到了Speed Factory將產生的革命性影響,已將其納入了國家資助項目,并成為“德國工業4.0”的重要支撐項目。極速工廠(Speed Factory)項目除了應用于紡織及鞋類行業,還將開拓更多的行業領域。
看到了吧,德國政府多有遠見,對制造業創造條件也要支持!所以,不僅中國紡織服裝業,所有“中國制造”的從業者,都應該思考下如何應戰了。這將是一場高水平的群架,沒有升級真功夫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