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保存50多年的縫紉機
上世紀70年代說起結婚,要準備“老三樣”——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它們在市民家中留存下來的并不多,“老三樣”早已成為人們記憶中的老古董了。
近日,記者在77歲的辛春英家采訪時,發現她將縫紉機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在她的精心保養和維護下,這臺縫紉機用了50多年依然能做出精美的窗簾、茶幾套,修補衣服……
辛春英家住市區西苑東路湛河區教體局家屬院。近日,記者來到她家時,縫紉機放在她臥室靠窗的位置,縫紉機上蓋著臺布。辛阿姨說,這是一臺蜜蜂牌縫紉機,“在內蒙古買的”。
1963年8月,辛阿姨的老伴兒王老伯大學畢業后趕上支援邊疆建設,便去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場一學校。1963年11月,在家當老師的她也來到內蒙古,在當地一所小學當老師。
“這臺縫紉機就是在那兒買的。”辛阿姨說,“當時工資低,我和老伴兒兩個人每月工資一共才100多塊錢 ,但還是咬牙買了下來。”辛阿姨說,當時市場上的服裝種類少,價格也高,他們結婚沒幾年,雙方都有父母要贍養,還有好幾個弟弟妹妹,壓力挺大的,買衣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時布料并不貴,所以他們才添置了縫紉機。
辛阿姨的老伴兒給記者講了買縫紉機的小插曲。據王老伯說,當時買大件東西不但要花錢,還要有購買縫紉機的票。“那時,河南人在內蒙古的不少,每到逢年過節,大家都會在一起聚聚,以解思鄉之苦,其中一個老鄉在當地商業局工作。”王老伯說,一次聚會,這位老鄉告訴他這次有5臺縫紉機,如果想要,就要早點去排隊,他們現場發票。“那天,剛好是這位老鄉發票。”王老伯說,發票時他故意走到老鄉身邊,順勢“搶”了一張。就這樣,他買下了這臺縫紉機。
1970年,兩人從內蒙古回到平頂山時,這臺縫紉機也跟著他們回到了鷹城。
“它可沒少出力。”王老伯說,他們將縫紉機帶回來時,有縫紉機的人家也不多,“孩子們的衣服,還有親戚們的衣服都是用這臺縫紉機做的。”
“現在雖然眼有點花,但紉針還是不用求人的。”如今年事已高、退休在家的辛春英依然沒有放下她心愛的縫紉機,平時用它給家里做個茶幾套、沙發套 、窗簾,修補衣服。
“當年物資比較短缺,家家戶戶過得都挺緊巴,如今經濟社會發展很快,百姓生活也越來越好,孩子都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業家庭,他們也感覺很幸福。”王老伯說,如今手表、縫紉機、自行車“老三樣”早已被房子、車子、票子等“新三樣”所取代,但每每看到這幾樣東西他心中總是涌起一股家庭的溫馨,腦子里總會浮現出當年那份親切、甜蜜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