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織愛縫紉機 縫縫補補40年
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這在生活中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但在她身上,你會發現一種堅持的力量,她把做好事當成一種習慣,當成一種樂趣。沒有華麗的言辭,亦無優雅的風采,雖年近六十,臉上卻寫滿了溫暖與活力。她就是綠地社區居民趙紅英。
“做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1970年,20多歲的趙紅英家里有全村唯一一臺縫紉機。心靈手巧的她平日里喜愛踩著機器,聽著“噠噠噠”的節奏縫縫補補。
回憶當年,趙紅英的老伴兒說:“當時是最難的幾年。因為我在外工作,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人。除了幾畝地的農活,還有仨孩子。即使這樣,她呀,每天還帶不少村民的針線活兒回家做。白天沒時間,她就夜里加班加點。剛開始,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明白她干嗎做這些又累又不收錢的麻煩事,但轉念一想,當時村里孩子多,我們困難,更多的人比我們還難,能幫一把就幫!”
趙紅英說:“那時大家條件都不好,衣服破了補補繼續穿。我喜歡縫紉,又有這門手藝,那會兒年輕啊,能干就多干點。那時全村大概2000多口人吧,幾乎每家的衣服我都補過!”
40多年來,趙紅英一家雖離開了村子,換了住處,可無論走到哪兒,她都帶著那臺縫紉機,縫縫補補的活兒一直沒有丟。社區舞蹈隊的衣服大了小了,腰鼓隊的隊服寬了瘦了,鄰居們的褲腿兒長了……都來找她。有的居民衣服開線需要鎖邊,家里沒有鎖邊機,趙紅英就一針一線親手縫,從不嫌麻煩。
“言說好話,身做好事,心存好意”
如今,手藝了得的趙紅英又成了社區里的“名人”。不僅經常主動幫助鄰里縫縫補補,還常常做一些小玩意兒送給社區的老姐妹兒們。端午節的香袋兒、別致的公交卡袋、舊衣服改的鞋墊……這些可全都是趙紅英的作品。
粉色的布料,開口處兩邊各墜一個團團的毛球,精巧的公交卡包讓人見了就愛不釋手。這可是綠地社區舞蹈隊大媽們專屬的“限量版”呢!眼前的鞋墊,花色清新、針腳密實,一捆捆按照號碼綁在一起。趙紅英說:“這些全都是棉布做的,透氣吸汗,穿了肯定不會得腳氣。平時做這些時,我心里就想著,要是哪個地區有困難了,只要群眾需要,我就立刻送過去!我屋里還存了很多呢!”
每當聽到別人的夸贊,趙紅英就會露出略顯羞澀的笑容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人活一輩子,都要 言說好話,身做好事,心存好意 。”
趙紅英老兩口育有一兒兩女,全是大學生,如今也都已成為各自行業的精英人士。一家能培養出3個大學生,這在20多年前的村里被傳為佳話。鄉親們都說這是因為他們夫妻倆憐憫貧困人,積善成德,善有善報。
正如趙紅英輕描淡寫的12個字:言說好話,身做好事,心存好意。就如同她本人一樣,簡單質樸,卻內容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