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衣+衣” 中縫協家用機分會攜手公益獻愛心
9月4日,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這一天,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家用機分會的4名工作人員來到位于北京大山子西里23號院的“仁愛衣+衣”項目部美麗友鄰分中心,和志愿者們一起,制作環保包、縫補衣物,通過這次意義不凡的縫藝手作聚會,為慈善公益事業貢獻了一點微薄心力。
“仁愛衣+衣”是2007年由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發起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一個慈善項目。項目以二手衣物為媒介,在接受來自全國各地衣物捐贈的同時,組織志愿者將衣物根據受助地區鄉親的性別、年齡、身高等信息進行分揀、清洗、消毒、包裝,然后按照政府提供的需求信息發放到災區、貧困地區和高冷地區。目前,該項目累計參與約1萬人次,累計受益約30萬人。
據美麗友鄰分中心的丁丁老師介紹,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轉化,舊衣物捐贈也會遇到問題,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仁愛衣+衣美麗友鄰分中心”在整理愛心人士所捐贈衣物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有微瑕或者不適合的衣物,如破洞牛仔、雪紡衣服,就無法發放。因此本次雙方合作的內容,就是利用志愿者周末的時間,將這些衣物改造成環保包袋,并準備通過后期的義賣,哪怕只有幾元錢,都可以作為項目的工作經費,繼續將慈善公益推進下去。
當天上午,來自北京不同地方的志愿者們準時趕到美麗友鄰分中心的小院,在協會工作人員的精心指導下,開始對舊牛仔褲進行創意改造。指導老師提前制作了幾個樣包,為大家提供了大開腦洞的空間;年輕的女孩們不約而同的手機上網,搜索牛仔布包的制作圖片,選擇自己能力所及的漂亮款式;還有一位學設計的美女安安靜靜的在一旁縫起了大家看不懂的線條。
“仁愛衣+衣”美麗友鄰分中心的志愿者有的是社區居民,也有高校學生。與以往體驗活動相同的是,志愿者們同樣稱贊起了現代、精巧、多能的家用縫紉機,中年志愿者們想起了曾經的老品牌黑頭縫紉機,年輕點的也念叨著在縫紉機桌面上寫作業的經歷,90后的小姑娘、小伙子打聽著機器的功能、價位。我們的多功能家用機再一次綻放了它與眾不同的魅力。
上午,家用機分會的工作人員手把手地教指導著志愿者們基本的縫紉操作,并根據大家的喜好進行重新設計和裁剪。大家挑選著厚薄不一的舊牛仔衣,按著自己的想法,將大衣變小衣,一件變兩件。
小小的卡包,可愛的抱枕,驚艷的晚宴包,洋氣的桶式包,浪漫的絲巾包,斜挎小包、手提大包,錢包、筆袋……在贊嘆聲中先后完成,給大家帶來了重重驚喜。創意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是超級設計師!那些大家看不懂的線條,原來是純線跡構圖的平繡花枝,做成了一個足稱精品的布藝抱枕。舊物得新生,舊貌換新顏,志愿者們感覺特別有成就感。
下午,大家有的還在忙著給自己的作品收尾,有的已經要做第二件作品了。家用機分會的老師們則抓緊時間,一起把商檢后捐贈到美麗友鄰分中心的百余件羽絨服進行修補。天氣漸漸冷了,快點把這些應季衣物整理好,好盡早送到需要的人的手里。
忙碌又充實的一天結束了,每個參與者都有很多收獲,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非常開心。家用機帶給大家的,不僅僅是創作的快樂,更是作為一種技能、一種生產力轉化再生的工具,能推動社會和諧運轉的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