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項目,綠色紡織產業豈是說說而已
今日,由福建省科技廳主辦,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福建省三明市科技局和永安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十五次鼓嶺科學會議在永安市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綠色紡織產業的科技展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以及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共計1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福建省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路和舉措。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表示,紡織行業已經不再是簡單解決穿衣問題的行業,它與時俱進,與所有高科技沾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產業已經不傳統,而是大量采用高科技、生產新技術。
他指出,紡織行業“十三五”的重點任務包括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實現紡織智能制造、區域協調發展、加快綠色發展進程等。而綠色織造主要涉足兩大行業,一是化纖行業,二是印染行業。由印染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廢水排放,如何減少廢水排放,甚至做到無水排放,是行業“十三五”要做的重要技術探索。
面對國家強制性節能減排政策和紡織行業“十三五”的重要規劃,福建通用三明(永安)產業園積極實施先進紡織印染工程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帶動紡織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三明市相關領導表示,三明位于福建省中部,是與長樂、泉州齊名的福建省三大紡織產業聚集地。2014年,通用三明(永安)產業園項目正式啟動,該產業園定位于“高端智能、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圍繞優勢資源、優勢企業,優化產業布局,加強行業整合,努力使園區成為紡織高新技術高度集中的產業園。
而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在福建研發建設的“1000L復式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項目就是實現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成果。該項目以二氧化碳為介質代替水進行染色,突破了傳統紡織印染大量消耗水資源,且產生污染的發展瓶頸,實現了染料與二氧化碳的循環使用,達到零排放無污染的效果,該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對紡織印染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該項目進行到中試線階段,在散纖維、線、筒子紗和坯布染色方面具備了產業化條件,可滿足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要求。
該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紡織品,還可以為紐扣染色。
隨后,大連工業大學院長鄭來久詳細介紹了這一技術的理論與發展。他表示:“作為世界紡織生產加工大國,紡織加工年耗水量近100億噸,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嚴重的難題,2001年起大連工業大學在國內率先進行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研究。”
理論科普
什么是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
在超臨界狀態下,使二氧化碳攜帶染掉上染織物,代替傳統水染色,整個染色過程無水消耗,染料和二氧化碳均可循環使用,達到零排放無污染的效果。此外,該技術上染速度快,色牢度好,具有良好的上染率和勻染性。
為什么用超臨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臨界點在31.1度、7.38兆帕,具有無毒、不燃、價格低等優勢。
關鍵技術有什么?
大流量內循環染色工藝技術
內外染獨特工藝技術
天然染料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染色一步法工藝技術
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裝置清洗技術
哪些因素對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影響大?
溫度、壓力和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溫度過高對纖維強度有雖上,天然纖維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溫度在100度左右,化學纖維在90度~110度左右。壓力在20兆帕左右比較安全。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