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智能化,從哪出發,走向何處?
中國紡織機械協會七屆五次常務理事會9月26日在山東濰坊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王樹田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00家紡機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會議。高勇在會上指出,紡機行業自身的智能化、數控水平應與紡織行業同步而行,才能更好地為轉型升級中的紡織行業提供適合的裝備。
“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要形成和推廣紡紗、化纖、印染、非織造、針織、服裝六條智能化生產示范線。目前,這6條智能化生產線都在穩步推進當中,特別是服裝縫制生產線智能化進程最快。
高勇強調,在紡織行業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的過程中,紡機行業自身的智能化化改造也必須加快進行。他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紡機行業的管理水平、硬件水平等,都不低于我國機械制造行業的平均水平,有些方面甚至處于領先水平,但最近兩年紡機行業在許多方面都落后了。如果紡機行業自身的數控化、自動化、智能化手段和水平不高,那么為紡織行業提供數控化、數控化和智能化設備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所以,他呼吁,在“十三五”期間,紡機企業既要適應和滿足紡織行業對智能化生產設備的需求,跟上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同時也一定要重視自身智能化、數控化水平的提高。
在會上,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祝憲民介紹了我國紡織機械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進展情況。與會代表就各自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工作方面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企業現場交流精彩觀點實錄
青島環球集團董事長管陽春:對紡機企業來講,智能化包括管理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和產品的智能化。今年以來,環球集團將管理的智能化和裝備的智能化提高到重要的位置,積極應用AGV小車、立體智能倉庫等,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生產質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這些智能化的裝備推廣給客戶。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5~10年,將環球打造為智能工廠。近幾年,我們更多的工作是產品智能化。環球研發的粗細聯系統使客戶智能化程度提升。去年推出的筒紗智能包裝物流系統實現了全流程無人化操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現在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提升這套系統的性價比,以適應更多紡織企業的需求。
經緯紡機副總經理史建平:現在很多企業對市場失去了信心,感覺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不那么樂觀,因此行業大規模的投資擴張階段已經過去。不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利用國家相關政策,仍在進行擴張,占領市場。同時,客戶需求較前些年已經發生變化,如何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效率、提高產量、減少用工是更高的要求。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作為一家國企,我們這些年一直進行內部轉型和“瘦身健體”,激發企業內部活力。同時,利用在金融等領域獲得的充足資金,加大對紡機產品的科技研發投入,進行在重點項目、重點技術和新產品上的研發。如果企業自身的產品不過硬,靠什么手段去競爭都不行。產品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再加上內部管理和供應鏈管理,都是競爭關鍵。此外,服務很關鍵,我們目前給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我們的產品都是成套、系列化產品,客戶購買后沒有后顧之憂。客戶購買我們的機器后如何能使機器高效運轉,我們有多種解決方案。不過,這需要我們整合內部資源,進行業務模式、服務模式創新,改變單一產品供應商模式。在智能化方面,很多大企業在這方面需求很強,比如紡紗自動化、自動打包、自動輸送、自動倉儲等,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在這方面也推出了很多條線,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把這個做好。
金輪針布董事長黃春輝:金輪公司的產品、裝備、工藝研發,特別是磨針機等裝備均系自身研發、自身改進。為實現器材的優化可以與主機的發展相配套,公司構建了一個包括科研院所、主機廠、終端用戶和公司自身研發團隊的“四維一體”研發平臺,實現了與供應商共同研發。舉例來說,公司最新推出的雙齒針布,可實現產量提升30%,這一產品成果的成功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的多項創新建議。接下來,公司將加大研發方面的投入,重點攻克細小產品領域的研發難點,實現產品的創新。
天門紡機董事長沈方勇:天門紡機目前正朝著自動化方向努力,也圍繞產品、管理兩方面在努力。在企業的智能管理方面,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重新做了投資方案,結合ERP改造,在自動化方面進行努力,但是也遇到一些實際難題,希望接下來能獲得突破。同時,產品的智能化也值得思考。尤其是在行業的低潮期,我們始終堅持產品研發。
紡機行業目前仍處于艱難發展時期,中小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好高騖遠,要務實。一是要注重發展理念,真正把企業當事業,把客戶當朋友,把產品當“孩子”。二是要注重文化,主流價值觀要實,長遠的價值觀要新,創新的思維觀要活一點。
鄭州紡機總經理李泉:鄭紡機公司跟市場上大部分紡機企業所做的產品不太一樣,目前,公司的訂單情況很好,現在已經將明年全年的訂單排滿。
在產品結構方面,公司的成套設備,包括清梳聯和滌綸長絲成套設備的技術水平還需提升。我認為,所有的結構調整和產品變化都是圍繞核心業務來進行的。
目前,公司主要做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成套設備上下功夫,包括滌綸長絲的成套設備、無紡布的成套設備、粘膠滌綸的成套設備。目前效果很好,已經把很多競爭對手pk掉。二是狠抓品質的提升和技術短板的提升。三是對關鍵的制造技術、重點零部件進行重點突破,公司成立了創新方向實驗室,實驗各種無紡布、化纖的工藝。實驗成功后,會在設備上做重點的改進。
我個人認為,產品技術做不好,售后服務做得再好,也是一句空話。目前,鄭紡機的產品,在智能制造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所以公司分兩步走,一方面突破重點技術,一方面培養大工匠,以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技術水平。
太平洋機電高級顧問陳興強:自動化以后,要把它演變成數字化,便于數據產生,便于高速傳輸,便于云計算,便于大數據產生。沒有數字化,什么都談不上。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智能化。我個人建議,討論下一步我們整個行業的智能制造,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智能制造,一方面是生產智能化的產品。我們要適應行業實際情況,又要符合社會通行的技術標準,究竟我們怎么定義紡機產品的智能化?要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從而達成行業的共識,做到了才算是智能制造,沒做到也只能算是自動化。
必佳樂(蘇州)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明:智能制造與智能產品不是一個概念,智能制造主要是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利用新的技術提高自己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降低產品生產過程中無形的成本和損耗。而智能產品,更多的應該聽取客戶的意見。對于織機來說,應該根據客戶這么多年來的需求,更多的是可靠性、速度、產品的質量以及維修的成本,至于機器是不是能夠聯網、是不是能夠監控,在不增加客戶運營成本的情況下,多出這部分功能客戶是喜歡的,但從實際了解來看,客戶不會為這部分新功能多付費用。
遠程監控對織機來說有一定的意義,但到底有多大,卻很難搞清楚,因為服務本身包含兩個概念:一是解決現場的問題,二是對客戶運行中現場情況的判斷,如果沒有這兩個方面,那么遠程監控服務實際上和客服電話沒有區別。織機的情況與普通的商品不太一樣,如果只是遠程監控的話,能不能實際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認為,智能產品研發應該多聽取客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