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成就品質銀龍——訪中山市新銀龍縫紉設備有限公司
在行業進入低位運行新常態,企業紛紛收縮戰線的產業環境下,近年來,中山市新銀龍縫紉設備有限公司卻逆勢而行,通過引進技術、改善工藝、升級硬件、新建廠房等一系列舉措,逐年加碼了對主業的投入。銀龍總經理麥鏘華認為,新常態是企業打造內生動力、挖潛增效的最佳時機,銀龍將發展中心聚焦在產品品質的持續提升上,著力打造“品質銀龍”,以轉型升級,出動企業邁向全新的征程。
世界產業轉移的機遇加上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紅利,讓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在上世紀實現了迅猛發展。與千萬民族縫企一樣,銀龍創立、發展的每一步,都與產業環境息息相關——1996年,銀龍以機架產品進入縫機行業,后引入臺板產品,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系列,在國內外市場逐漸打開局面。
發展,從小到大
是時,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勢如破竹,量化規模擴張迅速。因為下游需求層次參差不齊,為搶占市場掌握更多話語權,銀龍的產品線覆蓋了高中低各級檔次。麥鏘華回憶說,“當時的產品鏈比較亂,各種型號、各種檔次,導致生產管理落后。但憑借產量大、人工便宜的優勢,企業還是完成了前期的資金積累和市場拓展。”
賣方市場拉動下,產量為王的行業發展特性,使得產品質量退居次位。而一次“事故”的發生,讓麥鏘華放慢了原本高速擴張的腳步,重新審視企業發展的立足根本,并作出了相應調整:
與銀龍比鄰的某電動工具企業,規模接近上市水平,但其產品出口俄羅斯和歐洲后,因氣溫溫差過大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在巨額賠款壓力下,企業最終易主了事。“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縫機零件行業本身利潤不高,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后果”。
就在銀龍決定有所行動的時候,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止了中國縫機業的高速發展,更改變了產業的生存環境。2008年后,下游需求減緩、原材料成本上漲、人口紅利消失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使縫機行業步入低速發展新常態。銀龍原本賴以生存的優勢已經消失殆盡,是專注主業,還是另辟蹊徑?最終,麥鏘華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轉型,從大到專
轉變,伴隨著陣痛和險阻,卻是企業涅槃的唯一路徑。從重量回歸重質,麥鏘華帶領銀龍開始轉型。“按照當前市場需求和縫制設備的發展趨勢,設備的性能和效率會越來越高,也就意味著對機架臺板需求的絕對量值必然越來越少。在這樣的環境里,如果再不投入,再不轉變,就很難去堅持到最后。”
有鑒于此,近年來銀龍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硬件設施的升級換代,并興建了新的廠房。“搬入新廠后,原有設備大半都被淘汰,很多依賴人工的生產工序,現在都用新設備來完成。雖然短期看投入很高,回報期限很長,但是從長遠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銀龍對產品架構進行梳理,收縮產品線,舍棄中低端產品,確立了“堅持品質、專注高端”的戰略定位。
麥鏘華表示,臺板、機架看似簡單,而要達到要求,對原材料的要求是很高的。“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雖然原材料價格近年來波動很大,但銀龍始終堅持品質。“經過國外某客戶測試,銀龍臺板機架組件的振動值只有18個單位,遠超同類品牌的32均值”。
在銷售層面,為了保證自身的話語權和主動性,銀龍主要和國內外知名的規模以上經銷商進行合作。“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基礎上,銀龍可以在合作過程中主導單價、款式及生產流程和工藝。有選擇的挑選客戶,才能更好掌握資金的主動,堅持高端產品定位,保持合理的利潤,從而進行持續的投入研發,實現更良性的發展”。
升級,從專到精
轉變帶來的效果逐漸顯現,先進設備不僅提升了效率,更保證了品質,生產管理也隨之獲得優化。麥鏘華講述了一個案例:銀龍產品進入墨西哥市場時,進行了近乎極端的測試。客戶將產品在戶外放置三個月,經受烈日高溫風吹雨淋,驗證證實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之后順利打開了銷路,銀龍在海外市場的品牌知名度和占有率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從銀龍進入縫制行業至今,僅有的一次“產品問題”,起因是臺灣客戶認為當批臺板顏色出現了一點點的偏差。“當時我感觸很深,銀龍的品質理念,就是不能在生意不好的時候為了生存去犧牲企業的根本,而在品質之外,更要在服務和細節上做足功夫,要么不去做,做就要做到極致,做到讓客戶百分百的滿意。”
對未來企業的發展,麥鏘華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當前市場變化很大,很難精準預測準確的發展方向。對銀龍而言,轉型的基礎,是先要守住拳頭產品,然后進行外延。按照規劃,銀龍已經開始向裁床專用臺板機架系列產品進行發力。
“這些年的投入,如果去做理財,收益比做實業要高而且不辛苦。但是從事了二十年的事業,有很多的情懷在里面,如果放棄,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談到企業轉型的初衷,麥鏘華有些動容。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僅源自于他對縫機行業的感情,更來自于堅定的信心。他笑稱,“現在我最多的投入就是運動,做好身體基礎,等行業再繁榮的時候,就可以更好的帶領銀龍再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