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生活方式調查:檢查服裝成份標簽成為消費者首要選擇!
最近紐約WCBS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提到,由于服裝纖維質地,人們的健身服裝可能對健康不利。服裝的合成纖維在洗滌過程中分解,其中的皮棉纖維通過公共下水管道排放出去,吸附污染物,然后被魚類吞食,而魚類又最后被人類食用,形成惡性循環。
繼WCBS電視臺報道之后,生物學家Mark Browne在檢查全球海岸線時,發現微纖維隨處都是,尤其在污水排放口的附近。他在英國衛報上發表的一篇報道中提到,他發現海岸線上85%的合成纖維材料是微纖維,符合合成纖維衣料,例如尼龍,丙烯酸的結構。WCBS的報道關注健身服裝,實際上,合成纖維遍布各個服裝產品品類,包括男裝,女裝和童裝。
當然,棉質服裝也可分解成微小粒子。William and Mary學院的一名學生Kellie Marie Gordon研究不同纖維在戶外法檢條件下分解率的時候發現,7個月里,100%聚酯纖維的分解率幾乎為零,全棉的分解率達到100%。
海洋環境對棉質服裝纖維的分解效果還未可知,但美國棉花公司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研究工作來了解這個分解過程。美國棉花公司紡織化學研究高級總監Mary Ankeny解釋到,為期兩年的研究旨在研究當家庭洗滌水排放后看看棉纖維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希望回答諸如棉纖維去了哪里?他們是否分解?如果是,與合成纖維相比,他們的分解速度和完成度如何?之類的問題。” Ankeny女士說道。
不過,即使消費者對此類問題有興趣,價格,款式和合身與否依然是消費者決定購買服裝的三大主要因素。“首先,消費者要喜歡穿上它們。”日前紐約曼哈頓Jacob Javits中心舉辦的時裝貿易展上設計師Margaret O’Leary指出,“在某些時候,消費者可能的確非常在意服裝的纖維質地。他們會問這是什么做的,服裝來自哪里。”
O'Leary的話回應了美國棉花公司生活方式調查(Lifestyle Monitor™ Survey)的研究發現,在商店決定購買某件服裝之前,85%的消費者會檢查價格吊牌,74%會試穿,70%會觸摸布料看手感如何。根據生活方式調查數據,有趣的是,相比在店內購物,消費者在網購的時候,更愿意檢查服裝的成份標簽。
生活方式調查的另一個發現可能解釋這背后的原因: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在自己檢查成份標簽時候有困難:36%是因為成份標簽上的字太小了,26%是因為成份標簽上的信息太多。
Andie Verbance擁有位于洛杉磯的陸地與海洋展示館多種標簽。在前面提到的時裝貿易展上,她談道消費者的確希望知道哪些服裝是天然纖維制成的。然而,她也補充道,如果消費者檢查服裝標簽,首先是想了解如何護理衣物,其次是哪里制造的,最后才是服裝成份。
根據生活方式調查,消費者肯定喜愛天然纖維,近四分之三的消費者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天然纖維質地的服裝質量優于合成纖維質地的服裝。所以對網上零售商和實體店鋪零售商,向消費者提供服裝成份信息的便利,有利于提高服裝銷售。根據生活方式調查,70%的消費者表示,當他們購買服裝時,74%更愿意購買在服裝吊牌上有成份標識,如果成份標識出現在貨架上,71%更愿意購買,如果出現在服裝產品的網頁介紹信息里,67%更愿意購買。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和聯邦貿易委員會頒布的法律要求服裝標識成份。然而成份標簽只需要展示服裝成份,產地,制造商,進口商或經銷商,護理指示。沒有法律規定展示纖維降解,所以這取決于品牌如何向消費者推廣。“讓消費者更多地了解有關土地填埋,聚酯纖維破壞環境的知識,” Verbance提到,“我確定,會有更多的消費者關注服裝纖維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