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峰會”圓滿落幕
10月15~16日,首屆全球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峰會在浙江紹興市柯橋區成功舉辦。本次峰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工信部消費品司指導,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曹學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中國印染行業協會會長陳志華、原會長李金寶,中國染料工業協會副會長田利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中心主任張慧琴,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閻巖,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會長李瑞萍、秘書長林琳,以及中共紹興市柯橋區委副書記、區長阮建堯,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齊方良,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主任王彪等有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噴墨印花成套設備、噴頭、墨水、印染、服裝、家紡等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代表近500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本次峰會以“創新發展,共享共贏”為主題,瞄準引領新一輪印染行業發展的先進制造技術和生產方式,聚焦全球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的發展與合作,探討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上下游領域的最新技術和趨勢,推動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與進步。
孫瑞哲在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提到,數碼印花在中國潛力巨大,前景可期,并已經進入全面產業化的階段。中國數碼印花機器市場百花齊放,但是核心技術有待提高。隨后,孫瑞哲從中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挑戰、新變化、新路徑四個方面進行深入解讀,表示中國紡織工業減排工作初見成效,產能結構調整取得進展,能源消費開始改善,綠色發展成果頗豐。并特別指出,今年以來,印染行業從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利潤三方面均實現了增長,行業發展態勢良好。而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國際政策輿論的導向,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同時,行業也出現了以集成發展、分享經濟、綠色金融為主的新變化。他特別指出,行業可持續發展要避免泡沫化,即避免概念級、技術級和現象級的泡沫化。最后,孫瑞哲提出,中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可以以綠色制造、完善社會責任推廣機制、創新行業責任治理模式為主要路徑,進一步推動中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
面對產業發展新形勢,曹學軍指出,今后印染行業要注重創新發展、綠色發展、責任發展和智慧發展,為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她還提到,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是集綠色制造、柔性制造、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印染新技術,適應了印染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的需求,受到企業和消費者廣泛關注,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陳志華在致辭時表示,印染行業是技術密集的行業,是全球科技創新在產業化應用方面的重要陣地。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技術作為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新技術,在行業內率先用分色印花取代傳統的專色印花,在色彩管理、墨水助劑、生產工藝、印花機械等方面,融合了眾多的創新成果,具有印花精度高、色彩逼真、柔性化生產等優勢,符合紡織品服裝時尚化、個性化的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開幕式上,孫瑞哲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2016全球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峰會特殊貢獻獎”,由王彪代表接受,用以表彰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對本次峰會的支持以及在數碼印花領域做出的貢獻。
在本次峰會的主題大會上,圍繞數碼紡織品工業領域發展趨勢、紡織品數碼噴印圖形圖像處理系統與大數據應用、數碼熱轉印技術特點及市場需求、噴墨印花現狀與未來展望等熱點話題,相關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們開展了精彩的主題演講,與參會嘉賓共享數碼印花領域最新、最熱、最前沿的思想與技術。
主題大會結束后,噴墨印花設備專題會議,噴頭、墨水專題會議,工藝與技術專題會議以及產品與市場專題會議也在后續成功召開。圍繞數碼噴墨印花機及應用,紡織用數碼噴墨印花噴頭、紡織用涂料墨水特點與發展方向,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前處理及后整理關鍵技術,數碼噴墨印花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等重點內容,演講者與大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吸引了現場所有參會嘉賓的焦點。
本次峰會上,英國WTIN集團Digital printing信息部門戰略市場高級經理 Dionysia Patrinou,美國SawgrassTechnologies,Inc.公司副總裁兼技術總監徐鳴,青島大學教授房寬峻,上海國際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蕾,MS集團副總裁戴夫·楊,杭州宏華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小團,廣東希望高科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曉彥,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專業打印部總監黃偉賢,深圳市潤天智數字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蘭宇,富士公司中國區銷售總監謝曦,上海安諾其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惠德,永光化學研究發展中心色料研發處副處長陳小山,德國SEDO TREEPOINT集團全球銷售總監Mr.Manfred Mentges,施托克印制集團中國區執行董事李軍等國內外數碼印花產業鏈上下游杰出企業代表,各自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共同分享對數碼印花領域的相關實踐經驗與未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