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服裝業如何在新常態下走向新成功
在10月22日舉行的2016中國服裝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孫瑞哲作總結發言,解讀大會主題“鏈接新動能,協同新供給”,現根據現場速記摘錄如下。
大家好!首先感謝即墨市政府為這次大會的召開提供了必要條件和支持,同時也祝賀新當選的中國服裝協會六位副會長。我們對幾位新任副會長也寄予更高的期望:既要把自身的服裝企業做好,也要承擔更大的行業責任。
今天大會的主題是“鏈接新動能,協同新供給”。
當下,所有行業、企業都在奔著一個目標:如何在新常態下走向新成功?從白領公司董事長苗鴻冰先生等幾位發布的年度觀點來看,成功沒有一定之規,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對紡織服裝的需求本質從來沒有變過。無論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到哪一個層次,其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本質沒有變過。這兩個“沒有變化”也是圍繞著今天的主題所做的思考。要進一步解讀新動能、新供給,首先要看看整個紡織行業的定位,同時圍繞著中國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開展工作。
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出,紡織服裝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紡織服裝行業占全國GDP比重的3%,紡織服裝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總值的3%以上:在整個工業領域,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企業的6.4%,利潤占6.07%,稅金占4.3%,投資占5.3%,出口占全國的12.79%:同時,紡織服裝業在解決全國勞動就業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就業比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0%,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就業是紡織服裝業創造的:衣著類消費占全國人均消費的7.4%,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的55%,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8%。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紡織服裝行業的重要性。
關于“鏈接新動能”,到底有哪些推動性因素能讓行業獲得進一步發展?
首先看容量。按照保守的估計,中國一億中產階級掌握著7萬億美元資產。據阿里研究院統計,到2020年,中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將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長,形成1萬5千億美元的增量。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就衣著消費而言,意味著到2020年形成7500億衣著類消費的增量。這次城鎮化過程,將有1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這將增加1600億元的衣著消費。
目前,在我們國家“三大差別”仍然存在,目前,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是三比一,衣著消費的差別同樣是三倍。縮小和消除這個差別是中國消費進步的根本任務,也是紡織服裝行業的空間所在。
第二是網絡經濟。網絡經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紡織服裝行業在網絡經濟中一直起著引領作用,很多優秀的企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2015年的網上零售8300億,占全國網上銷售的21%,預計到2020年整個網上購物規模將達到1萬6千億美元。到2020年,服裝家紡的網上銷售將突破2萬億。2015年,紡織服裝全部的電子商務已經達到了3萬7千億,而網上購物只不過在全部的電子商務中占到22.2%。這是網絡經濟帶來的新空間。
第三是資本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另外還有互聯網金融,再加上海外市場,差不多有兩百多家上市公司。會議前,我和即發集團的陳總、楊總探討:資本市場到底怎么做?一是看增長,二是看現實地位。目前,許多專注于某些領域的企業做得很好,但是資本市場對其估值并不高,反而是能夠形成產業鏈的縱向整合的企業市值非常高。所以,要讓資本市場認可你的行業地位,一定要在某個細分領域形成主導型的、壟斷性地位。如果想要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就要進行進一步整合。
第四是開放的對外格局。一系列的自貿區建設,為紡織服裝行業營造了更開放的對外格局。另外是國家層面供給側的改革,以及“三品戰略”,都為我們的發展營造了非常好的空間。
苗鴻冰董事長在年度觀點發布中講到回歸產品本質,這一點我非常同意。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競爭的要素。要改變單純重視產品的商品屬性的傳統思維,要建立有質量的生產和有質量的消費之間的價值連接。要構建工業文明,也要兼顧生態文明、商業文明,要引導消費者,同時,也要在更高層次上樹立“以人為本、環境友好、公平競爭、消費安全”四位一體的社會責任觀念。
對于“協同新供給”,我從“政府、行業、企業”三個方面分別闡述。
在政府層面,新供給就是政策的供給、服務的供給、信息的供給。換句話說,要發展環境的供給、創新動力的供給、成長空間的供給。比如即墨,從中國的行政級別來說,僅僅是縣級市,據張軍市長介紹,目前即墨已經躋身中國百強縣的第九位,我感到非常吃驚,沒想到即墨在短短時間內有這么快的發展。原來我們看到排名先前的都是廣東、江蘇、浙江的縣級市。位于青島即墨的“中紡四季青國際服裝城”,就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推動、打造“原創、原產、原價”服飾全品類一站式采購基地。其貢獻在于,為紡織服裝行業提供了發展環境和創新動力。
“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對發展路徑的選擇非常清晰。十八大一中全會奠定了領導集體;二中全會強調簡政放權;三中全會提出要提高市場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中全會的主題是依法治國,要提高法治在政治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我們熱切盼望十八大六中全會有關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出臺。
在行業層面,是發展導向的供給,還有是資源整合的供給,標準規范的供給。十三五規劃及行業的科技進步綱要就是一種發展導向供給。另外,在行業會展經濟、會展平臺、創新聯盟建設等,是資源整合的共享。還有標準的完善、社會責任的建設,都是行業的有效供給。
在企業層面,是產品與創新的供給,就業稅收的供給,強國要素的供給。中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企業強國家才能強。就企業發展而言,科技進步與產品創新是基礎;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是保障;生態安全與公平競爭是責任;時尚導向與消費提升是目標。
今后的發展,要創造一種制造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體驗型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的多元共生體,催生新業態,引領時尚消費,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科技經濟的硬實力,這也正是今天會議的必然之義。